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1年1月20日 星期四

4路、8路,禁止上路

4路、8路,因諧音和時代陰影等因素,缺席至今。
台北市早在1910年代即有民營巴士,因汽車屬稀有品,票價昂貴,並不普及。1930年,因市區道路拓寬,以及人口與都市空間的擴展,市營公車上路,以城內(約今中正區範圍)為中心,行駛到大稻埕、艋舺、古亭、圓山等地,和現今類似,有固定時間和一定班次,票價單程8錢;1940年,已有15條公車路線,編號為111路(含重複者)。
光復後,北市公車由公車處接管,外省軍人來台後,向當時的市長吳三連反應,說在中國打「八路」(匪軍),來到台灣卻搭「八路」,8路公車因而取消,諧音為「死路」的4路也連帶取消,這張1960年代公車處回數票背面的41條路線中,東西南北各有「0路」一線與139路,就是沒有8路和4路。

在那個菸、酒、路權什麼都公營的年代,就像省道由省公路局獨霸經營權一樣,台北市公車也是市府經營,直到1960年代初才開放民營,但部分業者如欣欣、大南係由退輔會與裕隆等民間企業經營,官營色彩濃厚。
開放民營時期業者各自發行票證,並在站牌附近設置票亭,販售車票、報紙、飲料等物。但是,因為業者各自為政,路線不統一,車票也無法通用,公車處又在1977年開辦公、民聯營,整合路線和票證,共有欣欣、大有、大南、光華、中興、指南、三重客運、臺北客運、三重市公車等十家加入。(其他民營、聯營時期公車票,另日介紹)
中山橋(日本時代的第二代明治橋)上的青銅燈柱(紅圈)畫得特別巨大。上方的公車處標誌,仍沿用日本時代的台北市徽(藍圈),只是加上了翅膀。
乘客持回數票上車時,交由車掌小姐剪票,原先是在票格上打洞,因容易發生誤差,改成剪格,上車剪掉一格。這張公車處的回數票面額19元,下方票格都已用完,圖案為短頭(平頭)公車,之前的公車車頭突出於車體外,被稱為「狗頭公車」,1959年以後才引進短頭公車,因車廂為黃色,又稱「黃皮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