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9年10月30日 星期三

以揚風雅的《詩報》

《詩報》創刊號封面,詳列該報刊的會長、顧問群與贊助人名單。

1930年今日(10 月30 日),《詩報》創刊,這一本詩刊,長39.1公分、寬27.3公分,2張共8個版面;發行了幾期,不得而知,翻閱各版,共有〈詩報發刊詞〉4篇,魏潤庵(魏清德)的發刊詞,列為首篇,他首段文字開章明義寫出:

改隸*以還,台灣漢學之所以維持者為詩,道德所賴以維持幾分者,亦為詩。
(*改隸,指清廷割讓台灣與日本,台灣改朝換代為日本殖民統治)

《詩報》發行的6年前(1924年),張我軍倡導新文學,於《台灣民報》發文〈請合力拆下這座敗草欉中的破舊殿堂〉、〈絕無僅有的擊缽吟的意義〉,丟出了反對舊文學的震撼彈。

那是個傳統文學和現代文學仍然並陳的年代,白話文、新詩和文言文、舊詩,競逐當代文壇,新舊文學論戰下,被批評為「糟糕的台灣文學界」(張我軍與)的堅守傳統文學的士大夫,創辦了這份「微不足道」的《詩報》,有其顯現舊文人的毅力和骨氣。

《詩報》是屬於「地方型」雜誌,發行所、編輯所、印刷所都在新竹州的桃園郡桃園街,但是從贊助者、廣告業主,可以了解還包括新竹、宜蘭等地。

《詩報》的會長從缺,但設有兩個副會長:杜香國和盧贊祥,顧問群則洋洋灑灑,在首頁報刊刊頭下,列有30人之專欄多;都是全台頭角崢嶸的詩壇人物,霧峰林家的林幼春和連雅堂、趙雲石等台南府城詩人外,北部的黃純青、林述三也在內。


「以揚風雅」是《詩報》旨趣,刊載有陶社、登瀛吟社(按:原刊誤作「瀛登吟社」)、貂山吟社、昭和吟社、樹村吟社、桃園吟社、栗社等諸家作品,其「雨絲風片」欄還報導「全島聯吟大會」輪新竹州各吟社主辦的訊息,顯見當時台灣詩社林立;難怪彼時從事新文學運動的年輕人,很不以為然,譏諷說:「詩社比番社(原住民部落)還多」。

學校已廢漢文*,書房不容易設;鼓舞讀漢文,惟此詩社、詩會可以自由,故不可無發表機關」,《詩報》標榜非營利,因此,批判參加詩社的舊詩人,只會逢迎,只知應酬,只有傲骨,應不公允。(*按:日本時代做為基礎教育的公學校原本有漢文科,1922年「台灣教育令」將漢文科改為選修科目。)

1930年代,日本殖民政府開始打壓台灣非武裝抗日的民族運動,所以《詩報》編輯部在「懇望惠稿」欄下,特別強調:「望學界諸公,輪扶大雅,常惠大著,以為指針;但礙及政治之文章,恕不刊登。

以「輪扶大雅」為職志的《詩報》,並沒有排斥新詩,特在2版下方,闢有「新詩集」專欄,錄有5首新詩,其中〈樂觀〉為轉載《新青年》之作,還有李大釗〈山中落雨〉,雖是小小篇幅,也表達了對新詩的尊重。(*按:李大釗,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筆者所藏這一份《詩報》已經紙質發黃,原是要贈送給景美的林佛國,竟然發生筆誤,寫成了「林佛佛」而劃掉,但「國」字的首筆也寫出了一豎,還好本刊沒有被毀棄,也算是「趣味收藏」。

◎本文取自《台北文獻》直字第206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