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

日本時代的助產婦訓練

1918年台北醫院附設助產婦講習所第11屆畢業紀念照,眾人仍著清代服飾,其中還有幾位梳著傳統「髻鬃」髮型的客家婦女。前排右一為台灣婦產科先驅──高敬遠
1907年今日(9月12日),台北醫院(今台大醫院前身)第一次台籍產婆講習會舉行畢業典禮。

在醫療制度欠缺和生產教育不足的古早年代,分娩,是婦女生與死的關隘,台諺有云:「生贏雞酒芳(香),生輸四片板。」意思是說安產可食麻油酒雞,補養身體,但若是難產,就得賠一條命,躺在棺木裡了。「助產士」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早年的孕婦沒有產前檢查的觀念,懷孕時也都以傳統觀念來安胎,一直到分娩時,才請「先生媽」(接生婆,亦稱「穩婆」、「收生婆」)到家裡來接生,這些民間的接生婆全憑經驗,不依醫理,實不合衛生之道,因此產婦死亡率與嬰兒夭折率相當高。

日本時代,符合現代醫學訓練的助產士,初稱「產婆」,後稱「助產婦」。1902年5月16日,台北醫院首先制定「產婆養成規定」,這條規則與「看護婦(護士)養成規定」同一天制定。依此規則,「服完義務年限之看護婦,其成績優良者,規定修習一年以養成產婆。」但僅限於日籍婦女,台灣人婦女的產婆訓練,要到1906年才開始。

當時,台北醫院產婦人科(婦產科)首任主任川添正道認為應盡速養成台籍產婆,授予助產術,於是著手在院內設立產婆養成所,由黃登雲(總督府醫學校第4屆,第一位投入婦產科的台籍醫師)負責招生,經艋舺教會牧師陳清義介紹,共招募了13名產婆講習生,大部分是台北人,且多來自大稻埕、艋舺,其中包括陳清義的妻子偕媽連(蓮),也就是馬偕的長女。

1906年7月,學員開始上課,課程包含姙娠、分娩、產褥、生理解剖學、撫育等。1907年8月,12名講習生(其中一名病故)舉行畢業考,除了一名不及格外都合格,偕媽連、李氏招治獲得滿分;9月12日下午二時,在台北醫院禮堂與第十屆看護婦講習生一起舉行畢業典禮,被視為「本島之有官許助產婦者,以此為嚆矢」。

不過,1906年首開先例的台籍產婆講習舉辦時,官方尚未制定相關規則,「台灣總督府助產婦講習生規定」係於1907年7月4日頒布,正式授予台北醫院附設講習所,於台灣各地招生、入學考試後,1907年8月中旬開始講習,據高敬遠所述,由黃登雲以台語及教會白話字講課。

報名參加講習的資格是16歲至40歲之台灣婦女、具有公學校第三學年以上之學力(若醫院長認為適當者,不在此限),無家事繫累可在年限內完成學業者,課程為預科(6個月)、及一年內的本科前期(姙娠、分娩、產褥之生理及模型演習)與本科後期(姙娠、分娩、產褥之生理及初生兒疾病、育兒法暨實地演習),完成講習課程考試及格者,授予畢業證書,即取得產婆執業資格。

此後,年年舉辦,每年養成10至15人。1922年,台北醫院正式設立「助產婦講習所」,至1923年,共有366名產婆講習生畢業。

1923年10月12日,「台灣總督府醫院看護婦、助產婦講習所」頒布,先在台北醫院,後來台南、基隆、宜蘭、台中、嘉義、屏東、台東等醫院繼續辦理。助產婦講習科分本科、速成科二種,本科入學資格是高等小學以上畢業者,修業年限2年,速成科限台籍公學校六年畢業者,修業年限1年。

除了公立醫院以外,教會醫院和民間醫院亦有助產士講習會等培訓設施,修業年限多半是1年。比如張文伴開設在大稻埕的「蓬萊產婦人科」在1926年設「產婆講習所」;台灣第一位受現代醫學訓練的女醫師──蔡阿信的「清信醫院」於1927年起舉辦「產婆講習會」;高敬遠於1929年和呂阿昌、陳春坡等台灣人醫師共同開設「台北看護婦產婆講習所」,講習所設在「高產婦人科醫院」內。後來,各市街庄亦曾一度設有「公設產婆」。

限於傳統觀念,日本時代西方近代婦嬰護理系統下的產婆人數並不多,婦女生產死亡率、嬰兒夭折率仍很高,婦嬰護理觀念的淺薄,固是民智不開,經濟的普遍窮困,也是主要原因。

◎本文整理自《台灣醫療史》、日本時代報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