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7年9月11日 星期一

台北市街初點燈

1905年今日(9月11日),台北市街全面初點電燈,大放光明。圖為台北進行供電作業時,石坊街(今衡陽路)架設電線桿的情景。
一窟水,清幽幽;一尾鰻,紅目睛(眼睛)。」這句謎語的解答是「油燈」。油燈是早期居民的照明器具,形狀極多,但主要的材料有二:煤油與燈蕊,前者是燃料,後者是燃體,將燈蕊大部分放置在貯存煤油的器物上,透過燈蕊毛細管作用,使煤油漸漸滲透上引,而在燈蕊上端點火引燃,即可繼續燃燒,燈光持續。「一窟水」指的是煤油,「一尾鰻」則是指燈蕊;這種古老的照明方式,後來被西洋文明產物──電燈給取代了。

電燈,台語叫「電火」或「電球」、「電火球仔」,而文人雅士則稱之為「西洋燈」。今日用電的便捷,是以前的人所難以想像,即使光復初期,電燈也不是打開開關就來「電」,那時電力有限,沒有能力全天候供電,所以有日電、暝電之分,所謂「暝電」,是入夜後,電力公司開始供電,白天是限制營業的,非有「日電」申請不可,否則白天開燈,即是「偷電」行為。

台灣之有電燈,始於清代劉銘傳主政時期,1888年,台北首設電汽燈,由小型蒸汽發電機以燃煤發電,不過僅限巡撫衙門、機器局等官衙和主要街道裝設,3年後,「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唐贊袞來到台北時,對電燈的印象是:「電光爍爍,線竿星羅。」他題了一首〈詠電氣燈〉:
鲛氷一片動寒茫,珠箔高懸徹滿堂;
數月龍輝簾影薄,長鯨掣海耀晶光。

日本時代初期,鴉片工廠、總督府裝有照明設備。1897年,台北電燈株式會社創立,為台灣第一家電燈公司,但第二年就解散,1903年,「台北電氣株式會社」成立,計畫在淡水河上游南勢溪畔龜山興建水力發電設施,供電台北市區,後由總督府接手,成立「台北電氣作業所」。


1905年7月,龜山水力發電所完工,是台灣第一座水力發電廠,發電力600千瓦,8月25日起,進行供電測試;9 月11日,正式供電台北三市街,供電時間為每日「日沒到日出」之間。當時的供電照明媒介是碳絲燈泡,至翌年初統計,有500多戶申請供電,以日本人占多數。

台北有了電力供應,1905年的10月27日台灣神社鎮座祭,電燈儼然成了慶典設施的主角,比如西門街(今衡陽路)以800盞電燈「光雕」出一座城門,電光世界的魅力,由此可見。

台北市步入「現代化城市」的建設,依次是1909年自來水工程興工,1909 年台北、台南間電話正式通話及下水道工程竣工,……這些「物質文明」的享受(當然是那些「既得利益者」)都還是「民國之前」的事。

電燈的奇妙,使當時的台灣人大開眼界;鹿港詩人洪棄生曾寫〈西洋燈〉一詩,對此西方科技的驚奇和感嘆,有深刻描述:
西洋機巧無不可,不膏不脂能吐火;
一縷熒熒放電光,日暮人家燃千朵。
又有玻璃覆碗明,人家爭置數盞燈;
或懸虛空成插案,照耀微茫白雪生。
中國聖人制度備,顛樸不破傳利器;
流澤久長可百年,何乃世人競為異。
西洋技巧徧天下,中華物產失其利;
我嘆台灣尚洋燈,一端可以驗風氣。
安得堯舜重光出,世間還璞歸郅治。

日閥據台,將行政中心設於台北,因此享用現代化的照明設備較早,像台南、打狗(高雄舊名)開始供電是在1910年,中部則在1911年,這些官營電力事業,和其他民營電力機構,在1919年都併歸入台灣電力株式會社

◎本文取自《千般風物映好詩:台灣風情》《台灣紀事》、日本時代報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