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

日本時代的台北市徽

左圖:1916年台北徽章徵選的前四名作品,第一至第四名分別為:上右、上左、下右、下左。右圖:1925年啟用的台北橋欄杆運用台北市徽為圖案(見紅線標示),市徽與橋欄杆巧妙結合,造型簡潔優美。
1916年的今天(9月27日),「台北徽章」徵件選出前四名,之後,卻意外地由第二名出線,成為代表台北的象徵圖案。

當時,鑒於東京、大阪、神戶等大城市均有城市徽章,用於活動、祭禮或器物,做為城市的代表圖案,台灣神社祭典委員協議會發起台北徽章的制定,以運用在御旅所的引幕(布幕)上;御旅所為台灣神社(今圓山飯店舊址)大祭期間,同時設在台北城內的參拜所。

1916年9月中旬,台北廳開始徵件,一人可投稿多件,前三名各可獲得50、20、10元獎金,至9月25日為止,共徵集了5320件。投稿作品中,以將「台北」二字圖案化者最多,其次為運用三市街(城內、大稻埕、艋舺)、三線道(清代台北城城牆拆除後改建的街道,即現今中華路、忠孝西路、中山南路、愛國西路前身)、北斗星為設計概念。

9月26、27兩日評選,評審委員為台北廳長加福豐次、台灣日日新報社社長赤石定藏、總督府土木部(局)技師森山松之助、井手薰等人共八位。經過三梯次篩選,選出武田丕結、高木義幸等前四名,結果,在台北中央公會役員、艋舺區長、大稻埕區長的協議會中,卻選定造型簡潔、傳達概念清晰的第二名為台北徽章,協議會否決了評審委員選出的名單,曾引起一些爭議。10月初,前四名與優等作品(作者除匿名、筆名之外,均為日本人),在「朝日座」(劇院,舊址在今延平南路)公開展出。

台北徽章的設計者高木義幸出身自京都高等工藝學校,大約在1910年左右來台,任職總督府土木局(實際任職年代尚待查證)。他熱心美術,積極參與台北的西洋美術畫會活動,比如台北徽章獲選之後不久,參與紫瀾會、蛇木會聯展,紫瀾會是日本時代的西洋近代美術啟蒙者──石川欽一郎所創,蛇木會為藝術同好會,高木義幸似乎為成員之一。蛇木會曾在1917年舉辦音樂演奏會,「台灣新音樂之父」張福興、柯丁丑、李明家等人,均參與演出。1920年,紫瀾會、蛇木會成員消散,活動中斷,高木義幸與同好成立「赤土洋畫會」,1921年曾在台北博物館舉辦展覽。1924年,高木義幸離台。

1920年,台北設市,沿用高木義幸設計的台北徽章,做為台北市徽,這個將小篆「北」字字型圓形化,又變成松葉型的設計圖案,外形酷似一個人兩腳直立、雙手旁叉,有頂天立地之勢,不僅簡單易畫,而且令人印象深刻。日本戰敗、結束殖民統治之後,這個台北市徽仍延用,跨越兩個朝代,使用了六十幾年。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