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日本時代的台灣銀行開業

第2代台銀的營業大廳。原台銀總行遭白蟻侵蝕,便在1934年於原址東邊興建新廈(今重慶南路1段的台銀),1938年9月13日開始營業。新台銀的建築融合了現代建築的幾何秩序感與西洋古典建築列柱的裝飾元素,簡潔有力,現為台北市定古蹟。
「台灣的支配者」統治目的,在於攫奪台灣豐盛的物產,只是手段、方式不同而已;西班牙人、荷蘭人「眼光」短視,一昧榨取現成物質,沒有「遠程」開發計劃,是「掠奪式的殖民政策」,而日本人就不然了,他們不僅研擬出一套遠程的經略計劃,而且次第推展,欲將台灣開發成為其本國經濟的一股有力支持力量,以做為南進本錢。
日本商社也想跟政府向台灣分得一杯羹,於是「跨國」企業三井物產、三菱商事帶頭下,大小企業紛紛進出台灣。設置「本地銀行」之議,以扮演金融業務的角色,成了日閥據台初期主要課題之一。
首任總督樺山資紀行將卸任之時,方才批准了大阪「中立銀行」來台創設分行;繼任的總督桂太郎曾對是否在台設立「本地銀行」舉棋不定,終因朋友一句「佛光不如金光」一語點醒,而積極向東京力陳「台灣銀行」設置的必要,兩年後,「台灣銀行」在 500 萬圓的準備金下正式成立,1899年今日(926日)開業。三天後(929日),發行了以鳳為圖案的壹圓銀券,由「大日本帝國政府印刷局承印。背面印有:「憑票在台灣銀行隨時換銀壹圓,遇有將票私行假造或為改作定按國律治罪不貸。」等語。

「台灣銀行」成立當年,即貸給日本企業達87萬圓,以後貸款金額年年快速成長,使日本企業紛紛來台「淘金」;進入台灣的日本企業,於1923年時,有585家,資本額達619,687,321圓。台灣成了日本取之不盡的寶庫。台灣主要的產業像米、蔗糖、茶、煤炭、樟腦、香蕉……等,在「台灣銀行」的「運作」之下,被積極開發,貿易量大幅遞增,難怪研究台灣史的喜安幸夫說:「台灣的繁榮成為大日本帝國富強的基礎。」
「台灣銀行」除了在台各地設置分行營業外,也在閩、粵及歐、美、日設置分支機構,這家政治為導向的金融機構,還曾提供過「台灣借款」給國民政府。大正1年以後,「台灣銀行」發行的紙幣,反面的圖案都是鵝鑾鼻燈塔,日人說:「登上斯塔,望著無際的海洋,使人興起南進的雄心。」連紙幣都負有政令宣導的使命,其他可想而知了。
◎本文取自《台灣紀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