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宜蘭線鐵路通車

宜蘭線鐵路通車紀念戳,以龜山島、蘇澳海岸為圖案。
1924 年今日(11月30日)上午,宜蘭全線鐵路舉行通車典禮。「蘭陽三郡,領台以來已29年,至今日始有促進本島周圍鐵道(鐵路),亦可為一大紀念」,典禮於宜蘭公園內舉行,有七百餘人參加了此項盛會,是當時「後山」的盛事。

宜蘭位於台灣東北角,負山面海,在清初原是一片荒野,《番俗六考》及郡志諸羅縣志,稱蛤仔難,蕭竹友記作甲子蘭,鄭六亭集作蛤仔欄,清將軍賽沖阿奏作蛤仔蘭,方維甸奏作噶瑪蘭,皆是平埔族語的譯音。

噶瑪蘭開拓第一功勞者,應數吳沙,他使僻在群山之後的這塊原為「番人」居地處,成為漢人謀生的另一塊「新大陸」。蘭陽之地開拓之後,移民日眾,1810年(清嘉慶15年),閩浙總督方維甸奏請將噶瑪蘭收入版圖,並派知府楊廷理勘查田地疆界,楊廷理三度入蘭,籌劃建制事宜;翌年,後任總督汪志伊續奏,乃於1812年置噶瑪蘭廳,隸屬台灣府管轄。1875年(光緒元年),行政區域改制,分台灣、台北二府,噶瑪蘭改為宜蘭縣,隸屬台北府管轄。

宜蘭西南北三面皆山,初闢時,進山備道有三,分由漳、泉、粵人各據一路,但俱為深曲險阻。以後,艋舺安溪茶販,尋得一條捷徑,由大坪林內山行走,直出頭圍(頭城舊名),路徑甚捷,且無「生番」出沒。1875年,雖有蘇花道路完成,但商旅入蘭,時間、運輸量都是很不經濟。

1885年(光緒11年),台灣巡撫劉銘傳依「淡蘭擬闢便道」路線,自台北府城南向景尾、經深坑、石碇、坪林尾,越山鑿路通頭圍,直達宜蘭,另由府城北向闢接基淡舊路至淡水,成為北部交通要道。

日閥據台,完成了南北縱貫鐵路後,著手鐵路支線舖設。而在1906、1907年間,即已開始調查台北至宜蘭的鐵路路線,當時規劃的是內山路線,也就是從台北、新店、坪林至宜蘭。後改為海岸線,於1914年調查基隆、瑞芳、頂雙溪、頭圍、宜蘭、蘇澳間的路線,而若以基隆為宜蘭鐵路起點,需開鑿隧道,工事難度高,便改成以八堵為起點。

1917年,宜蘭線鐵路預算通過,7月24日,舉行動工典禮,南由蘇澳,北自八堵,兩端同時敷設。2年後(1919年)3月,完成宜蘭至蘇澳路段的鐵路,3月14日起營運,23日舉行通車典禮;該年底,宜蘭至礁溪也開始通車。

1924年2月,草嶺隧道貫通,為台灣最長的隧道。原本預計9月下旬舉行宜蘭鐵路通車典禮,因8月颱風致使豪雨成災,鐵路設施受損嚴重而延期,經修復後,於11月25、26日試車,11月30日舉行通車典禮,12月1日開始營運。

台灣民謠宜蘭調「丟丟銅仔」又稱「火車調」,想必是蘭陽交通大動脈暢通後,鄉人的謳歌之作吧!

◎本文取自《台灣紀事》、《台灣日日新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