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5年5月23日 星期六

台灣第一個電影製作研究機構

1925年「台灣映畫研究會」攝製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電影「誰之過」在大稻埕永樂座上映時刊於《台灣日日新報》廣告。
1925年今日(5月23日),由劉喜陽(揚)、李書(李松峰)、李竹鄰、鄭超人、李延旭、姜鼎元、張雲鶴、楊承基、陳華階、連雲仙等人組織的「台灣映畫研究會」,於晚間八時,在台北大稻埕永樂町的永樂亭(1924年開業,為當時大稻埕唯一一個日本人開設的咖啡館)舉行成立大會,為台灣第一個電影製作研究機構;同年7月5日,「台灣映畫演藝研究會」由葉鍊金(大稻埕名漢醫)、楊仲佐(瀛社詩人、畫家楊三郎父親)、連雅棠等十餘人發起成立,事務所設於太平町四丁目。

台灣映畫研究會會員以台灣人為主,亦有日籍人士,成立時,已招募了三十餘位會員,包括兩位女性會員,連雲仙為其中之一。成立大會上,會員以投票方式選出李春生家族第三代的李延旭為會長,日人岸本曉為總務理事,理事係由會長指定,包括楊承基、陳清波、張孫渠、杜錫勳、李維垣、李書、陳華階、劉喜陽等人。

台灣電影事業較上海遲了8年才萌芽,1921年,台灣總督府為利用電影,宣傳日本文化,始設電影機構。1924年,日人田中欽之來台拍攝電影「佛陀の瞳」(大佛的瞳孔),該片除少數日籍演員外,均在台招募台灣人演員,據說包括劉喜陽在內,當時他任職新高銀行,他因此而燃起了電影魂(一說他因此被銀行解雇)。1925年4月,也就是「台灣映畫研究會」成立前一個月左右,劉喜陽和岸本曉發起籌設活動寫真會社(電影公司)。

台灣映畫研究會以推動台灣電影發展為宗旨,並計畫於未來成立電影公司;事務所設於李延旭的建昌興業會社內,地址為永樂町4丁目49番地,會員每周固定在此聚會,研究劉喜陽的電影劇本「誰之過」。

8月中,「誰之過」開拍,由劉喜陽、張孫渠、黃樂天等人共同執導,李書擔任攝影,拍攝場景包含新北投、圓山、台北橋、新公園(今台北二二八和平公園)等地。

這部「純台灣製影片」是所謂的「社會劇」,劇情為放蕩富二代男性仗勢強追女性,使出各種手段,終遭警察逮捕,連雲仙飾演的女主角,設定為研究婦女問題之新時代女性,與礦山男技師戀愛,歷經磨難,有情人終成眷屬。

9月11日起,「誰之過」在永樂座上映三天。可惜並沒有引起社會和觀眾的注意,票房記錄不佳,而使「台灣映畫研究會」無法持續,而致解散。

草創期的台灣電影事業,票房記錄起伏不定,成績一直平平;1938 年1月在永樂座舉行試映會的「望春風」,咸認為是日據時期製作水準最佳的一部影片,該片係由流行歌曲「望春風」的作詞者李臨秋編寫劇本,音樂則由光復後和他合作「補破網」的王雲峰負責。

◎本文整理自《台灣紀事》、《台灣日日新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