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台北放送局誕生

台北放送局外觀。放送局於1930年完工,設有管絃樂團,二樓的第一演奏室供音樂演出用,第二演奏室則供演講用
1928年今日(12月22日),台北放送局設立。

台灣最早的廣播出現在1925年的始政30年紀念活動,當時進行了為期十天的「試驗放送」,之後,主管機構──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多次進行試驗放送,並計畫於1928年設置台北放送局。

1928年,為昭和天皇即位之年,台灣各地均有「御大典」慶祝活動。11月1日起,遞信部進行三天的「實驗放送」,並於11月10日轉播登基即位典禮時日本首相帶領官員唱誦「萬歲」之聲。12月22日,台北放送局(局號JFAK)正式設立,於下午二時三十分舉行開局典禮,台灣廣播事業就此起步。


台北放送局由遞信部經營,最初設置於遞信部廳舍(光復後為交通部,現為國史館台北館區)之內,將原有的處室或倉庫,改造運用為演奏室、指揮室、機械室、放送機室,放送電力為一千瓦。後來,做為「御大典紀念事業」,著手十千瓦擴充計畫,興建板橋放送所(1929.10.1起工,1930.3.21竣工)、淡水受信所(1929.12.4起工、1930.3.31竣工)、台北演奏所(1930.2.1起工、1930.11.8竣工,全稱為台北放送局演奏所,現為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為慶祝十千瓦放送完工及放送局硬體設施落成啟用,1931年2月16日,在台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內的台北放送局演奏所旁盛大舉行開局典禮,當日起一連三天,進行「台北放送局落成記念放送」之廣播。

台北放送局初期為遞信部經營,收聽免費,1931年起,移轉為民營的「社團法人台灣放送協會」,廣播事業由此開始擴充,收聽廣播是「有料」(收費),非會員必得每月繳交「聽取料」(收聽費)。

台北新公園內的「放送亭」,是1934年建成的建物,係台灣放送協會創立三周年紀念,為服務大眾而設置的ラヂオ塔,即戶外廣播亭,高約三公尺,宛若石燈籠,下為基座,上面的喇叭箱及亭頂鑲嵌銅框,刻有「JFAK」,這座廣播遺物,於1998年列入台北市定古蹟。

1930年代,收聽「放送」和播放「曲盤」(唱片),成了風尚,大東亞戰爭期間,台灣總督府更利用廣播做為政令工具,和緊鑼密鼓推行的皇民化運動做緊密配合,要求台灣人參加「聖戰」,為天皇效命。

戰後,接收後的「台北放送局」更名為「台灣廣播電台」,「國語」由日語變成了「北京話」後,台灣廣播電台的使命,可從當時《台灣新生報》的報導得知:「光復以來,本省人對於國語學習非常熱烈,台灣廣播電台有鑑於此,定於十二月一日,開辦國語講座。」

1947年,228事件中,政府官員和社會意見菁英,紛紛以電台做為廣播資訊之處;28日當天,民眾衝進電台,要求播音,因此事件藉由廣播,將訊息傳至各地,等於點了火種,反抗官方處理不當的抗爭事件,不斷在地方上發生。歷史慘劇的發生, 自然事出有因, 但透過廣播迅速傳達,更加速蔓延。

台灣廣播電台後蛻變為中國廣播公司,一直到1973年中廣遷移至仁愛路後,「放送」業務,才告終止。

威權時代,228事件成了常年禁忌,說不得、寫不得,台灣民主化的進程中,平反228,追求歷史真相,成了共識,由於「台北放送局」建築物與此事件有所關連,台北市政府乃於1997年予以整修,並以「台北二二八紀念館」開放民眾參觀。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的展示和研究,不僅是228事件,也擴及對和平、民主、自由、人權等人類共同追求的普世價值意義之啟發,所以不少特展相當多元化,其中,莊永明參與規劃的特展有1920年代「自覺的年代」特展「漫漫牛車路」的台灣農民組合特展,以及諾貝爾和平獎郵票特展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