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初期的台北城,城牆依舊矗立(圖右上方),圖中央偏右的石坊,是現在豎立於台北二二八公園內的「黃氏節孝坊」,一排排的木造房屋為官署臨時宿舍,左上方箭頭所指的建築物,就是由大稻埕千秋街遷來的台北醫院。
|
1895年今天(6月20日),台大醫院的前身──「大日本台灣病院」創立,是日本時代台灣第一所官辦醫院。
大日本台灣病院創立時,時值日軍依據馬關條約據有台灣,由北而南武力接收,6月7日,日軍進占台北城,17日,在台北城內宣布「始政」,20日,即在台北城外大稻埕的千秋街設立這所大日本台灣病院。
千秋街濱臨淡水東岸,與建昌街相接,係劉銘傳於台灣設省時所規劃的洋樓街,為「臺灣第一條洋人街」,1920年改町名後,與建昌街同屬於港町,今為貴德街。根據日據初期的地圖,醫院的位址大約在貴德街、南京西路、西寧北路之間,因日軍「征台」未定,一切因陋就簡,因此醫院是利用民宅整建而成,有如野戰醫院,醫護人員則由日本中央政府在6月13日設立之「台灣事務局」選派來台,共十位醫師、九位藥劑師、二十位護士駐院服務。
初創於千秋街的大日本台灣病院,係匆促間設立,格局、規模自然不敷需要,二年後(1897年),即決定遷址城內,選擇在天后宮(今台灣博物館位置)東邊清代練兵場的荒埔,興建醫院;該年,醫院改稱「台北病院」。
1898年,醫院落成,為「和洋混合」木構為主的磚石建築,原本在大千秋街的創始病院,則降格為「分室」,設置內、外、眼科。
為因應醫療需要,台北醫院逐年增建,由於最初營建時所使用的建材多來自日本,未考慮到白蟻蟲害的問題,在台灣潮濕的氣候下,白蟻的腐蝕,日趨嚴重,加以颱風年年侵襲,維修不易,遂於1912年逐漸拆除改建,紅磚鋼筋水泥混合的新建築,以1912至1917年為期著手興工,後保留預算,延至1924年始竣工,即現今常德街一號的「台大醫院舊館」。
台北醫院的落成,不僅是台灣近代建築的一項偉大成就,更是台灣近代醫療制度「奠基石」已經安放完成的表徵。
◎本文取自《台灣醫療史》
movavi video converter
回覆刪除
回覆刪除icecream screen recorder crack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