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大日本台灣病院創立

日據初期的台北城,城牆依舊矗立(圖右上方),圖中央偏右的石坊,是現在豎立於台北二二八公園內的「黃氏節孝坊」,一排排的木造房屋為官署臨時宿舍,左上方箭頭所指的建築物,就是由大稻埕千秋街遷來的台北醫院。
1895年今天(620日),台大醫院的前身──「大日本台灣病院」創立,是日本時代台灣第一所官辦醫院。
大日本台灣病院創立時,時值日軍依據馬關條約據有台灣,由北而南武力接收,67日,日軍進占台北城,17日,在台北城內宣布「始政」,20日,即在台北城外大稻埕的千秋街設立這所大日本台灣病院
千秋街濱臨淡水東岸,與建昌街相接,係劉銘傳於台灣設省時所規劃的洋樓街,為「臺灣第一條洋人街」,1920年改町名後,與建昌街同屬於港町,今為貴德街。根據日據初期的地圖,醫院的位址大約在貴德街、南京西路、西寧北路之間,因日軍「征台」未定,一切因陋就簡,因此醫院是利用民宅整建而成,有如野戰醫院,醫護人員則由日本中央政府在613日設立之「台灣事務局」選派來台,共十位醫師、九位藥劑師、二十位護士駐院服務。

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台灣第一位揚名國際樂壇的音樂家──江文也


江文也幼年就離開家鄉,但他魂牽夢繫的是台灣,曾說:「我認為南海那個美麗的白鷺之島的血液是無比的美麗、優秀的。我抱著它而生,也將死去,這不僅僅是願望,而是這樣做下去。

江文也,原名江文彬,1910年今日(611日)出生於「小基隆」(今三芝鄉),里居地是舊名「蠶仔厝」的新庄村。六歲(另有一說法是八歲)隨父親移居廈門,十三歲渡日,後來進入東京武藏高等工業學校,學習電氣工程。雖然,他唸電氣,但以音樂為終生事業;雖然,他離開鄉土,但作品「譜出了台灣人的心靈」。
江文也步入音樂之途,是從聲樂開始,再從日本樂壇巨人山田耕筰學習作曲。江文也的樂壇生涯,可說是在參加兩次(1932 年及 1933 年)日本全國音樂比賽聲樂組連續入選開始。由於有此成績,得以參加知名的藤原義江歌劇團,成了職業演唱家。
1934 年,旅日的台灣同胞在東京組織台灣同鄉會,並通過由楊肇嘉所提出之議案「舉辦一項深具意義的文化活動──暑期返鄉鄉土訪問音樂會」,江文也義不容辭報名參加。同年八月五日,幾位在日本進修的音樂家搭船返鄉,舉行了台灣第一次的巡迴音樂會,分別在台北、新竹、彰化、台中、嘉義、台南、高雄等七個城市,進行為期九天的演出,處處轟動。

2014年6月7日 星期六

三個保正,八十斤

北製糖株式會社成立於1910年,1916年被台灣製糖株式會社併購,成為灣糖的台北製糖所,其「原料採取區」遍及台北盆地周遭與桃園,圖為1920年蘆洲蔗農向灣糖借貸的單據。
台灣自日本的豐臣秀吉、德川家康時代,即為日本的砂糖供應地;台灣淪日前,係以舊式糖廍生產砂糖,產量有限,兒玉源太郎任台灣總督,即積極鼓勵日本資本投入台灣的糖業。
190115日,「台灣製糖株式會社」(今台糖前身)股東協議會席上,井上馨發言:「我以彌補日本經濟上輸入品之一部分為重要施政方針;故首先希望在台灣製造砂糖,以供內地(日本)之需。」當年五月,農學博士新渡戶稻造出任台灣總督府殖產局長,專門從事改良台灣糖業方案,他所提出「糖業改良意見書」,建議事項有:成立機械化工廠、安定糖價、融資給資本家、保護原料及市場等。
1902614日,總督府公佈「台灣糖業獎勵規則」,投下巨額資金,從事台灣糖業「脫胎換骨」的生產改良作業。總督府為增加蔗糖產量,不惜犧牲蔗農權益,否決了新渡戶稻造在「糖業改良意見書」所提之蔗農合組產業組合,以維護蔗農免被剝削的保護蔗農權益措施,而於1905年今日(67日)公布「製糖場取締規則」,採行「原料採收區域制度」。

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


1934年「台北市大觀」鳥瞰圖局部,下方中央的「御遺跡地」指的就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駐營之地。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是1895年率領日軍攻台的近衛師團團長,於該年1028日病逝台南,後來被日本人奉為「台灣平定之神」、「帝國南方鎮護大神」,1897年著手興建、1901年落成的台灣神社(今圓山飯店舊址),主要就是為了奉祀能久親王而建,而他從東北角鹽寮登陸一路南下到台南在各地的宿營履跡之處,也都先後立碑建館,並指定為史蹟。
能久親王紀念碑位於現今台北市的只有一處,就是現今中山堂廣場國父孫中山塑像的原基地,這一帶是清代的布政使衙門,能久親王在189567月間在此駐營;所謂「御遺跡」,係指其住宿之木構平房,後來建物傾倒,以木標標示,後改設紀念碑,由台北公會堂設計監造者──井手薰等建築師設計。

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寫下台灣新文學史──謝春木

謝春木是台灣民眾黨的活躍人物,也是記錄這一段抗日史的人,同時他也為台灣新文學走出第一步。圖為他在台灣民眾黨第一次政務磋商會上的紀念照(本圖為大合照之局部)。
謝春木,筆名追風,彰化沙山人(沙山在日據初期隸屬北斗辨務署,1920年改制,隸屬北斗郡;今為芳苑鄉),1902年生,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他參加「台灣文化協會」那年才二十歲,是文協重要分子中最年輕的一位。他以《台灣民報》記者身分,經常撰文批評時政,喚起民眾。
台灣文化協會於1926年決定研究政治結社問題時,他與林獻堂、蔡培火被公推為委員,會同協議,以決定方針;以後「台灣民黨」、「台灣民眾黨」組黨,謝春木都是核心分子,台灣民眾黨聲明書、綱領、政策的擬定,是由他和彭華英、陳逢源、黃旺成擔任起草委員。1927624日,台灣民眾黨向當局提出政治結社組織申請書,即是以謝春木名義申請。

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台灣橄欖球運動之父──陳清忠

今天(514日)是「台灣橄欖球運動之父」陳清忠誕辰。陳清忠出生於1895514日,父親陳榮輝是台北近郊五股坑人,五股坑就是馬偕創建第一座教堂、第二所教會的地方。陳榮輝原名陳火,是馬偕博士的及門弟子,與嚴清華同為北部教會首次受封的兩位牧師。
1885年,劉銘傳撥付一萬銀元給馬偕,以賠償中法戰爭時被台灣民眾因「反洋」而搗毀的教堂,馬偕將此款重建新店教會,是北部教會第一個自治堂會,由陳榮輝出任該教會首任牧師,陳清忠是他在「新店自治堂會」任內喜獲的次子。
陳清忠於牛津學堂(今台灣神學院前身)畢業後,1912年,教士會選派他赴日本「同志社大學」英文系深造。陳清忠深好音樂與體育,在這兩項課外活動,他都是校內的靈魂人物,他參加了同志社大學男聲合唱團,也擔任該校橄欖球隊選手,位置翼鋒,每場上陣,都是受人矚目的角色。同志社橄欖球隊曾是日本關西地方的強隊,與當時東京的慶應大學球隊,實力旗鼓相當,相互稱霸日本球壇。

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中橫通車紀念戳

1960年的今天(5月9日),中橫公路舉行通車典禮,當時尚未有北橫、南橫,公路稱為「台灣省東西橫貫公路」,簡稱橫貫公路。

中橫是台灣第一條穿越中央山脈的公路,在廣袤險峻的山林之間,日本時代即陸續興建了掌控原住民的「理蕃道路」、合歡越嶺道,後期又闢建東段「產金道路」、西段「大甲溪水力發電計畫」工程道路,後來因戰爭因素停工。

台灣光復後,為開發山地林礦資源,1951年起展開探勘,並決定由兵工承辦;1952年,西段的台中、南投、彰化等縣市組成「中部橫貫公路促進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