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建成圓環憶舊 之一

建成圓環是日新町、建成町、下奎府町三町交界所在,通稱「圓公園」,圖為1932年「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台北市」上的圓環局部。
大稻埕的飲食攤,遠近馳名,南北口味俱全。在1920年代是以鄰城隍廟的永樂町市場(今永樂市場前身)內為最多,以後因街市繁榮而逐漸向太平町、北門口發展,因而產生了聞名全台的圓環夜市,是台北市知名的庶民生活飲食中心。

圓環的面積廣達1,963平方公尺,位於南京西路、重慶北路、天水路、寧夏路的交叉中心,其興建緣起於1905年公布的台北市區計畫。該計畫擬連結城內、大稻埕、艋舺三大市區,擴大為300萬坪的市區,規劃道路網,同時設置各市街圓形或半圓形的圓環綠樹帶,其中就包括了數條道路匯合的建成街(1922年台北市改町制後為建成町)圓環。

1909年,建成街圓環著手興建、完工,後來且沿著圈緣栽種了七里香,中央也種上了榕樹,成了都市計畫中的綠地,有草埔和椅子可以休息。

圓環「露店」(露天店面,路邊攤)的存在,並不是一朝一夕而成。隨著市區的發展,圓環輻射的道路,一幢幢樓房逐漸蓋了起來,大稻埕人在炎夏季節,都喜歡走到這裏納涼,他們對家人說:「我要去消涼(納涼)。」意思就是說我要去圓環走走,家人知道你去消涼,要找人,到那兒找,準沒有錯。

後來,草皮死了,椅子是附近居民自己用板子釘的,朽腐不堪。1929年的《台灣民報》就曾報導:「圓環沒有椅子,市民多非難之。」來指責北警察署對建成町圓環的不聞不問,因為如此即是疏視台灣人的休閒娛樂。

找有人的地方做買賣,一定大發利市,於是,賣麵茶、杏仁茶的來此兜生意,不久水果販也來撈一票,流動攤販聽說這裡生意不錯,也紛紛來此趕集,於是一個個攤位繞著圓環結市起來,因地狹,部分攤商移到陳祖厝(今台灣陳氏大宗祠德星堂)前空地。

日本警察對於這些攤販無照營業,甚為不滿,便加以取締,但是這些謀蠅頭小利的人生意是做定了,警察大人一到,推著車子、挑著擔子就跑,貓捉老鼠的遊戲,一再重演。

攤販們知道躲躲藏藏不是辦法,於是組織了「圓環夜市行商小販組合」,向日本統治當局爭取做生意的機會,推派組合理事王錦塗出面向日本警察陳情,當局也知道「捉拿」不是良策,於是雙方取得了協議:攤販數量要確定,不能再增加,營業時間也加以限制,白天不准做生意,規定每天傍晚五點才能開市,每天由人搖鈴,攤販陸續進場擺攤,營業到子夜十二時收攤散市,並負責整理,保持清潔。如此,圓環夜市開始有了雛形。

戰爭時期,盟軍飛機轟炸台灣,日本當局下令禁止圓環夜市活動,將夜市攤商移至日新公學校(今日新國小)前,當時整個圓環的土地給翻了起來,中央挖了一個大蓄水池,用以防空救火,四周修築一圈圈的防空壕,來應付戰時需要。

◎本文取自《台北老街》、日本時代報刊

2 則留言:

  1. 請教莊老師:
    是否知道戰後在後車站太原路附近的魚市場位置在何處

    回覆刪除
    回覆
    1. 已轉告莊老師
      很抱歉他也不清楚確切位置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