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姑難倒高材生
稻江耆宿都稱呼林清月為「歌人醫師」,乃因他是一個「凡聽必記,有聞必錄,時時唱歌以自娛」的歌謠迷,他在所著《歌謠集粹》概論篇有云:
「大凡農村之青年男女,自幼即為山水生涯,受新鮮空氣,觀宇宙之大,察日月星辰之耀,生長靈勝之區,日夕與山花水禽為伍,養成自然之詩思。而所發出之歌謠,多是天真爛漫,佳者不遜於詩,至善至美,誰謂俗歌俚鄙乎?其中不無清絕之辭,言俗有文,文中有言,通俗易解,時特有寄意不凡之佳唱,令人愛惜不已。說不出之胸中情,話不盡之眼前景,瞬時可能簡單藉歌謠口傳以示意,可以暢發其隱秀無餘,聽者徧身爽快,樂極也。」
林清月鑽研歌謠有其緣由。年輕時,有一回去茶山,看見一群採茶姑娘,故意近前想跟她們打趣,不料姑娘們早知其來意,準備調侃他一番,乃將茶杯收藏起來,當他向採茶姑娘要茶解渴時,其中一位姑娘說:「我們出歌讓你對,對著了就給你茶喝。」林清月當年正年輕氣盛,自忖自己為醫學校的高材生,難道還會被這些村姑難倒不成?因此滿口答應。採茶姑娘隨口唱道:
「阿君痴癡假著痧(中暑),
在娘面前免相瞞,
阮麼有茶無茶碗,
用嘴來飲驚(怕)嘴涎。」
林清月竟然無「歌」以對,只好落荒而逃。經此教訓後,他在行醫的餘暇,就集中精神去研究台灣歌謠。
他自述:「學歌五十有餘年,趣味歌謠別有天。」在醫學校求學時,每年暑假都參加在北投林間舉行的同學會,畢業後一度寄跡艋舺(萬華),所以採錄北投、萬華的歌謠甚多,全台各地也都有他採訪蒐錄歌謠的蹤跡。他鑽研歌謠,精深廣博,將採茶歌依散唱、互答、述懷分成三類。北京大學的《歌謠》雜誌所稱之「盤歌」,就是台灣民間的「相褒」,他以「歌詩唱和」名之;他採錄的方式有以「我唱她答」的互相問答方式隨聞隨錄,來發現對方陶情寄意的心理狀態。
難忘唸歌忘行醫
林清月在行醫時,遇有歌謠同道的病患,常常與之長談,興致高昂,時常忘了待診求醫的人。後來,竟似乎不務正業,棄「醫」從「歌」,在診所的門口,貼起賣歌集的廣告單,他模仿那時的廈門進口在台銷售的「廈門廿四崎頂○○書局」所出版的「山伯英台」、「陳三五娘」、「呂蒙正」……等歌仔簿的體裁,印行約三十二開的三分之一那麼大的單光紙歌本,每份賣一錢(分)或二錢(分)。他每天大部分的時間,就花費在這麼一集又一集的歌仔簿製作上。
他還協助當時台北帝大(今台大前身)助教日人稻田尹研究台灣歌謠,稻氏所著《台灣歌謠集》於1943年出版,林清月提供了不少資料。
光復後,台北市改制前第二任市長游彌堅在任內成立「台灣省文化協進會」,盡力推行社會音樂教育工作。民國四十年,該會為發揚民族歌謠,特設「歌謠委員會」,聘請林清月擔任委員,蒐集古今歌謠。
流行歌壇稱導師
台語流行歌曲尚未萌芽的階段,唱片錄製的都是以西皮、福祿、歌仔戲、山歌、採茶歌、民間笑話等傳統戲劇與民間歌謠為題材,林清月作詞的〈樵牧閒話〉,由張福來、林泰山、劉清香灌音入片,是當年很出名的一首山歌。1932年開始,「流行歌曲」已匯成氣候,林清月很自然地介入流行歌壇了。
日據時代,活躍在台語流行歌壇的一群以林清月為最年長,當時已年過半百,其他如鄧雨賢、周添旺、陳君玉、陳達儒、蘇桐、姚讚福、李臨秋、陳秋霖……等人(本部落格有多篇介紹1930年代台灣創作歌謠的人物與時代背景,可利用搜尋欄查詢),都才是二十幾歲的「少年家」,大家非常尊敬他。或許因為這些少年家承受的基礎教育是日語,在那種「不漳不泉,半台半日」的語言環境裏,歌詞創作的遣字用詞,是件費神的工作,於是林清月就成為他們的導師。台語雖「無一語無字」、「無一字無來歷」,但是仍常有找不著「字」的情形。〈望春風〉作詞者李臨秋就說,碰到這種麻煩,找林清月就沒錯;李臨秋曾承認他的作詞本事就是師承林清月。
林秋月所寫的歌詞,被譜曲者有:〈老青春〉(鄧雨賢曲)、〈嗄也通〉(豈可如此)(周添旺曲)、〈出外日日好〉(翁志成曲)、〈靜靜坐等嘴花尪〉(李安和曲)……等。他所創作歌詞未能廣被流傳,最大原因,我想是他畢竟為傳統文學薰陶的舊文人,雖然努力掙脫「古典語彙」,而想以「民間語彙」來寫歌謠,終因思路無法掙脫既成的束縛,作品不是詞意過於深奧,難為市井小民所接受,就是過分趨於俚俗,不為士大夫所喜好,難達雅俗共賞之境;但是林清月在台灣歌壇的地位是屹立不移的,他開了風氣,而且做了師表。
千首歌謠傳後世
林清月是標準的歌謠迷,但他並不敝帚自珍。1952年自費出版一本《仿詞體之流行歌》,於七秩誕辰贈送親朋;後來又在1954年12月,再出版一本《歌謠集粹》,以「中國醫藥出版社」名義出版,兩書都是非賣品,合計兩本共有近千首的歌謠。
1952年2月17日,林清月舉行古稀壽誕,他在台北市成都路新蓬萊餐廳舉辦「台灣歌謠演唱會」,到會的各界人士多達五百人左右,他做〈七十自壽歌詞〉如後:
一
我是七十的老兄,現在善食又善行;
頭毛烏烏身勇健,肉色紅紅風不驚。
二
解鬱一人一法度,趣味人人無同途;
燒酒豆腐在人好,歌謠是我長壽好。
林清月的好友,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李騰嶽曾有七絕賀林老壽慶:
醫界馳名四十年,活人奚止萬千千?
稱觴華誕來冠蓋,按拍新詞入管絃。
丹訣壺天春不老,風情南國月常圓,
聆君一曲相思起,真箇鴛鴦不羨仙。
李騰嶽意猶未盡,就另作俗體歌謠四首,歌頌林老的生平志趣,與他唱和。
一
醫生做來真出名,也會唸歌分人聽。(註:唸歌指唱歌)
食老身體會勇健,世間什麼都沒贏。
二
向時也曾當議員,醫師會長做雙番;
貢獻社會許多款,功勞較久會流傳。
(註:林清月熱心公共事務,包括:1900、1910年代曾是推動台日交流的「大正協會」會員、瀛社創社成員、發揚祀孔的「崇聖會」會員,1920年代曾任台北市協議會會員、1930年代《風月報》成員……等等)
三
醫生做人真心適,男大女幼人人熟。(註:心適即有趣)
患者阿諛好醫德,藥錢缺欠無切極。(註:阿諛指讚美)
四
少年風騷會曉辶日,七十祝壽做生日;(註:曉辶日(寫做:日在辶內)指懂得享受人生)
歌詞一本親手筆,唱著愛情甜蜜蜜。
艷唱北里成絕響
林清月晚年身罹高血壓重症,不良於行,但每逢其生日,必舉行歌謠演唱會,招待親戚朋友,酒席筵前,高聲獨唱,風流自賞,就是唱起一些令女人家臉紅的辭句,他老人家也不以為忤,認定是俗不傷雅。
他又曾計畫編集第三冊《警世歌》,可惜病況日重,而壯志未酬。因此我們僅能從《台北文物》、《台灣風物》、《台灣文化》等雜誌,找尋到他所發表的幾篇如〈歌謠小史〉、〈台灣民間歌謠選〉、〈台灣歌謠拾零〉、〈警世民歌〉的零星研究文章。
林清月在所著《歌謠集粹》的「結尾唱」,說出了心聲:
老醫少卜此言陳,科學日新又日新;
學術發明無老少,競爭時代貴認真。
碌碌庸庸賦性成,而今我已入頹齡;
榮華勢利輸人慣,唯守愚誠過此生。
正氣詩歌會救艱,文章報國事非難;
詞通天地有形外,意勵人心思不單;
學歌五十有餘年,趣味歌謠別有天,
勿誤民歌皆戀唱,請看後次繼承編。
學得歌材不自私,全盤獻出盡庖廚;
調烹不合請加手,添個山珍做特殊。
1960年元月23日,林清月逝世,享年78歲,李騰嶽親撰的輓聯,最足道盡他的業績:
仁術普濟羣生,鼎鼎當年曾獨創方劑,戒毒有恩霑黑籍。
新歌艷唱北里,孜孜到老猶刻意民謠,修文無石勒燕然。
林清月窮五十餘年苦心搜集、著述的歌謠,尚缺乏有系統的整理,這些資料在文學、民俗學、語言學等各方面,都是非常貴重的資料,我多麼切盼蒐到林清月遺作朋友,能將他的全集,在其百年紀念日結集出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