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

台北公會堂落成

台北公會堂在1936年竣工前一年,即做為台灣博覽會第一會場與集會場,圖為博覽會期間公會堂正面外觀。
台北中山堂明年將滿80周年,這座曾有「日本四大公會堂」美名的台北公會堂,是在1936年的今天(12月26日)舉行落成典禮。

1895年日本據台,該年末,日人將台北城內的「登瀛書院」改名「淡水館」,做為官民集會、俱樂部之用,係台北當時唯一的公會堂。大約十年後,「淡水館」因市區計畫而拆除,此後,台北的大型集會或展演活動,多利用鐵道旅館、醫專講堂,輿論不時呼籲興建足以容納千人的台北公會堂,畢竟,基隆、台南、台中、高雄等城市在1900、1910年代已陸續設置、建成公會堂。

台北公會堂的興築,成了多年未決的「懸案」。1920年,台北設市,1921年,台北市協議會決議通過建造公會堂,但選址未定。

後以「紀念昭和天皇登基」的「御大典紀念」名義,推動這項大建設,彼時適逢1929年世界經濟大蕭條,經費籌措發生問題,代表台灣民意的「台灣民眾黨」反對耗費巨資、浪費公帑打造此奢華建築,他們質疑為什麼在「城內」花費的建設經費,不移撥來建設台灣人居住的「大稻埕」。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店

榮町街景明信片上的「七重天」──菊元百貨店(箭頭所指);菊元初期為六層樓,後增築第七層。
1932年今日(11月28日),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店舉行落成典禮。

1932年,台灣社會生活史有兩件大事:一是台語流行歌曲在〈桃花泣血記〉揚聲後,流行歌壇攻占娛樂市場,掀起「台灣歌」的風靡;一是菊元百貨店在台北城內「榮町」開幕,民生消費市場有了新時代、新風尚的氛圍。

關於台灣的百貨公司,1910年代後期,就曾傳聞東京的三越百貨店有意在台北開店,1920年代,亦有大稻埕茶商陳天來等人計畫在大稻埕開設百貨公司,最終還是菊元在百貨業經營取得先機,成為「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之後才有台南的林百貨店和高雄的吉井百貨。

菊元百貨店經營者為重田榮治,他於1903年來台,在大稻埕新興街(1922年台北市改町制後為太平町)開設「菊元商行」,經營布疋批發,是為菊元本店;後來又在文武街(1922年後為榮町)開吳服店,事業相當成功。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修飾台灣的春天──台陽美協

1937年台陽美術協會第三屆美展移展至台中公會堂時,會員舉行座談會,前排左起為:陳德旺、楊三郎、李梅樹、陳澄波、李石樵、洪瑞麟;第二排左三為楊逵、後排左四為張深切
「台灣最大的民間美術團體,同時歷史也最悠久、最有成就」的「台陽美術協會」,1934年的今天(11月12日)下午二時,在台北鐵道旅館(今新光摩天大樓舊址,後毀於戰火)舉行成立大會。

「台陽美協」八位創始會員為:陳澄波、顏水龍、楊三郎、廖繼春、李梅樹、陳清汾、李石樵和立石鐵臣,都是當時台灣畫壇炙手可熱的人物。成立大會上,總督府營繕課長井手薰、台展審查委員鹽月桃甫等共二十餘人與會(廖繼春、李石樵因事未出席),由陳清汾致開會辭,會中並宣讀立石鐵臣所撰〈台陽美術協會聲明書〉。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日本時代台北的明治橋

第一代(左)、第二代(右)明治橋,兩橋之興建,相隔30年;基隆河對岸的台灣神社,規模宏大。
1932年的今天(10月26日)上午11時,台北圓山的第二代明治橋舉行盛大的通車典禮。

在1901年第一代明治橋興建之前,從大龍峒往劍潭、士林、北投,需渡船過基隆河,即「劍潭渡」,亦稱「劍潭港」。因渡船者多,不時有爭渡糾紛,1898年間,日人即有架設浮橋之議,1899年5月完工,稱「劍潭橋」,因為是竹木搭建的浮橋,遇風災暴雨,橋體輒流失。後因台灣神社(今圓山飯店舊址)之興建,遂建新橋,為台灣神社的附屬工程(1925年移交台北州管轄)。

1901年10月下旬,新橋完工,命名「明治橋」,為木造橋面的鐵製桁架橋,橋中央為車道,兩旁為步道,欄杆為鏤空的桐葉連續圖案,頗具優雅的美感。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日本時代的台北公園音樂堂

日本時代台北新公園露天音樂台改建過二次,左起(紅圈標示)分別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造型。左圖水池青銅鯉魚造型的噴嘴,係於1913年所建。
1908年的今天(10月20日),台北公園的音樂堂(音樂台)舉行開堂典禮。

台北公園即現今的二二八和平公園,因為是圓山公園之後才有的, 所以俗稱「新公園」,以別於圓山的舊公園。

新公園所在地原本為水田池沼,其創設年代,從日本時代的歷年文獻,即說詞不一,大約是在1900年代前後規劃,再逐年進行整地、植栽、建造花園、假山、水池、雕像、運動場、兒童遊樂場等各項設施,營建時間很長,因為園內的施設,一再調整變更,所以一直到1936年9月5日始宣布全部竣工;將近四十年,台北市的「城內」,正式有了「中央公園」。

在新公園建造音樂台的構想,大約在1907年。1908年西部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全台都有相關設施,音樂台為其中之一,於該年9月25日起建,經費近五千元,其中包括伊藤博文1896年來台時捐贈的「公園費」一千元,因此,音樂台也被視為伊藤博文的「紀念物」。

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莊協發五周年紀念活動,歡迎參加


市定古蹟大稻埕千秋街店屋「活化」以來,已經五年了,這座「有竹管的紅磚屋」座落港町街角,對保存街史、保護街景,自有意義。

10月17日(星期六)的五周年日,下午二時起,我們將在「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舉辦一場小型但溫馨的紀念會與音樂會,音樂會將有「神秘嘉賓」出席與唱,歡迎舊雨新知參加這場「亭仔腳」的盛會。
 

◎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 地址
台北市貴德街53號/西寧北路86巷16號(同一地點,兩個門牌)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大稻埕的「台灣第一劇場」

1940年台灣第一劇場的賀年明信片,時值戰爭年代,賀卡開頭的「長期建設」、「興亞」與「皇紀二千六百年」的日本紀年(紅框線標示),都是皇民化運動、戰爭動員的軌跡。可容納近二千人的第一劇場,在戰爭期間時常被動員當作國防宣傳活動的場地。
台北市延平北路二段、保安街的正對面,昔日有一家「台灣第一劇場」,這家座落於太平町五丁目、樓高四層的豪華劇院,於1935年今日(10月5日)舉行盛大的開館典禮。

台灣第一劇場的興建,係因應該年舉辦之迄2010年花博為止台灣最大的博覽會──「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原本預定在6月17日的「始政紀念日」開館,但工程延宕,最後終於趕在博覽會開幕(10月10日,11月28日閉幕)之前開館。

第一劇場投資者為大稻埕大茶商陳天來,早在1924年即投資永樂座劇院,第一劇場的社長為其子陳清波。

2015年10月3日 星期六

拆遷總督府舊廳舍



台灣第一代西洋美術家楊三郎(楊佐三郎)畫筆下已遷至植物園的總督府舊廳舍。

1932年的今天(10月3日),「總督府舊廳舍移築祭」舉行,正式宣告拆遷這處已有四十餘年歷史的官署建物群。

1895年,日本據台之後以清代布政使司衙門、行轅(行台)為台灣總督府,窩在「清國遺風」的官署,自然不是大和民族以新興帝國的姿態統治台灣所願,所以營造新的最高統治中心,規劃甚久。1919年,總督府新廳舍(今總統府)全部竣工,這裡成了「總督府舊廳舍」。

此後十餘年間,總督府舊廳舍使用用途廣泛,比如1919年年末,部分建物改建為台北市公設質鋪(當鋪),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商業學校、農林專門學校(今台大管理學院、台北大學前身)創校初期的校舍,也設在這裡,二校分別在1922、1926年遷出;1924年,台北盲啞學校(今台北啟聰學校前身)校舍因風災受損,亦曾遷校到這裡為期四年,當時國勢調查部也設在這裡。

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

日本時代的台北市徽

左圖:1916年台北徽章徵選的前四名作品,第一至第四名分別為:上右、上左、下右、下左。右圖:1925年啟用的台北橋欄杆運用台北市徽為圖案(見紅線標示),市徽與橋欄杆巧妙結合,造型簡潔優美。
1916年的今天(9月27日),「台北徽章」徵件選出前四名,之後,卻意外地由第二名出線,成為代表台北的象徵圖案。

當時,鑒於東京、大阪、神戶等大城市均有城市徽章,用於活動、祭禮或器物,做為城市的代表圖案,台灣神社祭典委員協議會發起台北徽章的制定,以運用在御旅所的引幕(布幕)上;御旅所為台灣神社(今圓山飯店舊址)大祭期間,同時設在台北城內的參拜所。

1916年9月中旬,台北廳開始徵件,一人可投稿多件,前三名各可獲得50、20、10元獎金,至9月25日為止,共徵集了5320件。投稿作品中,以將「台北」二字圖案化者最多,其次為運用三市街(城內、大稻埕、艋舺)、三線道(清代台北城城牆拆除後改建的街道,即現今中華路、忠孝西路、中山南路、愛國西路前身)、北斗星為設計概念。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台灣畫壇的「鬪雞」

1927年「官辦」的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台展),呂鐵洲的「百雀圖」沒有入選;而後,天母教會內的宮比會為推動台灣美術,邀集畫家把被「台展」淘汰的作品,在台灣日日新報社三樓舉行「落選展」,其中,大家都公認呂鐵洲的畫作「百雀圖」的確是上乘之作,水準決不亞於其他入選作品,輿論更據此做為抨擊「台展」評審標準何在的例證,使主辦台展的台灣教育會無從答辯。

黃土水的雕塑、陳植棋的油畫和呂鐵洲的東洋畫,論才華,可以說是伯仲之間,只是各「霸」一方而已。

呂鐵洲,本名呂鼎鑄,鐵洲為他的號;桃園大溪人,1899 年6月17日生,1942年今日(9月24日)逝世,享年44歲。呂鐵洲出身世家,父親呂鷹揚是前清秀才,一度進台北工業學校就讀,因得肺結核輟學。以後在台北太平通新媽祖宮口(今延平北路)開設刺繡舖,供應閨女出閣時嫁妝的刺繡材料,由於他繪製的刺繡圖樣,生動活潑,所以生意不惡。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台灣第一次發行彩券

1906年台灣史上頭一遭發行彩券的紀念明信片。左上紅圈為府令第54號彩券發行規則。彩券圖案為一張十條中的一條,藍色框內可見「第二分條」,綠框所示為每條金額五十錢。彩券發售地遠及華南,下方黃框所示的開獎日,除了日本的年代,也寫上清光緒的年日。
1906年的今天(9月22日),台灣首度發行彩券(彩票,日文又稱「富籤」)。

1900年代初期,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即已向日本內閣提出發行彩券的計畫,以增加台灣財政收入。1906年6月,台灣總督府發布「台灣彩票發行律令」,成立彩票局;9月6日發布府令第54號台灣彩票規則;9月22日正式發行第一期彩券。

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三六九小報》創刊

《三六九小報》的刊頭。
時方日化漸厲,華文就微,古都君子,戚然以懼,思漢情濃,因辦「三六九小報」以寄焉。
這份逢三、六、九日發行的三日刊「小報」,係1930年今日(9月9日)創刊於台南市,八開四面的「小報」成員大都是等台南南社及春鶯吟社同人,包括趙雅福(劍泉)、洪鐵濤(刀水)、王開運、蔡培楚等人,其中,趙劍泉為發行人兼主編,他是府城詩豪趙雲石之長子,趙雲石亦擔任小報顧問。

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大稻埕名酒樓之三:江山樓

1921年11月江山樓舉行披露宴(開幕酒會)時的新聞照片,建物非常氣派,正面每一層樓外,分別掛有中文、英文、日文的江山店號,右邊七連棟的四層樓外牆亦高掛店號。

大稻埕歸綏街、甘州街一帶,從前有一家著名的風月旗亭──江山樓,這家1921年開業的豪華酒樓,店號來自於經營者吳江山的名字。吳江山原本是東薈芳合夥人,後退出,曾至廈門、福州、上海等地,考察大江南北的酒樓菜館,返台後,在1921年創立江山樓。

江山樓大約於1921年初起建(另一說為前一兩年興工),坐落於日新街東市二丁目,「東市」,得名於日本時代初期的大稻埕市場(日新街市場),市場為十字形,因而有日新街東市、南市之街名;1922年台北市町名改正後,這裡是日新町二丁目。

十數萬元巨資興建的江山樓,為紅磚造四層樓連棟街屋,正門右側「一列七軒」為七連棟,左側二連棟,在建物普遍為平房和二層樓街屋的當年,是相當突出的地標。在設施方面,除了宴會廳、廚房外,還備有浴室、理髮室,樓頂設有庭園假山,「登高望遠,北地山川形勝、烟火人家,歷歷如繪」,開業前報載的新聞標題亦云:「如此江山如此樓,東南盡美不勝收」。

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招朋引伴「讀我一生」──新書發表會

《活!該如此──莊永明七十自述》正式上市,遠流出版公司出版。
擇於8月12日(星期三)下午2時於「大稻埕千秋街店屋」舉行新書發表會,歡迎舊友新知參加。 

市定古蹟「大稻埕千秋街店屋」是我的出生地,
也是筆耕生涯的出發點,有其意義。
個人的一小步,絕非歷史履痕,
但應是走向一個時代的正確方向。
   
                              莊永明 謹誌


◎大稻埕千秋街店屋(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
地址:台北市貴德街53號/西寧北路86巷16號 (同一地點,兩個門牌)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工商服務時間」(廣告)-新書出版了!

「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古早人的話,我改為「知其人,不讀其書,可乎?」知我之人,成千累萬,或讀我的著作、或聽我的演講、或參加我的導覽,希望您們捧個人情,湊個熱鬧,閱讀我的新作《活!該如此──莊永明七十自述》(遠流出版公司)。

〈自序〉暢所欲言又止
不該出而出的這本書,決定成書,原因是自己平凡的生命史,所見、所聞、所感的人、事、物,不少是歷史的見證。
浪費「紙」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畢竟以三年半的時間,在《文訊》雜誌刊載的專欄「心路,筆痕.書影」,如果未能結集,殊為可惜,乃決定以《活!該如此」做為回憶錄的書名。
兩句話,可以道出心情故事:
同歷史獨白有話
與現實對話無語

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旅行基因‧觀光密碼──莊永明先生蒐藏展

繼2011年「台北銀座,百年記憶」特展、2012年「從方寸找和平」特展之後,莊永明私房藏品展,睽違三年,再度上場,「旅行基因‧觀光密碼」特展,已在西本願寺樹心會館展出,展品非常豐富,展至9月30日。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們參觀。

本特展主題為台灣百年來的觀光旅遊,以風景明信片、旅行指南的摺頁與書籍、鳥瞰圖、觀光紀念戳、寫真帖、旅行郵票首日封、觀光地圖、通車紀念郵摺…等二百多件藏品,展示從日本時代的輪船航運、鐵路運輸、飛航啟動、公車上路、國立公園規劃、八景票選、博覽會旅遊…,到光復後迄今的交通演進、觀光推展,想要一覽二十世紀迄今台灣觀光旅遊的多元演變樣貌,請勿錯過本特展。

◎更多詳細的展覽內容請按此
 
展覽期間,有4場免費講座及2「紅磚屋之旅」導覽。
◎講座:時間為下午2時至4時,地點在本特展影片區,自由入座,無需報名
8月22日(六)莊永明先生講座「旅行觀光與收藏經驗談」
8月29日(六)洪淑青女士講座「小孩的旅行也可以很知性」
9月19日(六)劉克襄先生講座「你還未看到的台北」
9月26日(六)呂紹理先生講座「躍進.台灣.觀光潮」
 
◎導覽:本活動已額滿
9月12日(六)、9月13日(日) 上午9時至12時,由莊永明先生帶隊導覽「紅磚屋之旅」。
注意事項
 1. 請參加者於活動該日早上9點,準時至西本願寺樹心會館前集合。
 2. 報到時請攜帶身分證件正本,以供核對。
 3. 會有下車導覽行程,請自備雨具、遮陽用品、水壺及其他個人用品。
 4. 團體活動中,請配合導覽老師及工作人員的指示及引導。
 5. 如遇天候因素(如颱風等不可抗力因素),將另行通知改期辦理。
 6. 免費活動,名額有限,敬請珍惜!已報名參加者,請務必出席。

◎展場側寫

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大稻埕名酒樓之二:春風得意樓


春風得意樓1921年的帳單,當時,蔣渭水已是大股東。
1910年代後期,大稻埕知名的酒樓除了歷史悠久的東薈芳之外,還有一家「春風得意樓」。

春風得意樓開業於1914年2月,位在永和街,對照現今位置大約是民生西路以南的民樂街一帶,此地街屋較為狹小,遂於1916年2月搬到太平橫街新建成的街屋,太平橫街大約是現今延平北路二段60巷、61巷以北至民生西路口一帶;1922年台北市改町制之後,這裡是太平町三丁目。

1916年4、5月間,日人大肆舉辦「台灣勸業共進會」,彰顯治台政績,期間日本親王來台,春風得意樓當時的店主林聚光,曾被總督府選中,至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負責一場夜宴,供親王享用。翌年年底,又有日本親王來台,林聚光再度以「無上之光榮」獲選負責一場夜膳。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大稻埕兒科名醫李騰嶽

李騰嶽(右)與王詩琅研究文獻資料。
以「吾人可以從當時醫師與一般人對於某種病的看法與所抱的態度,從事疾病的研究之精神」,而對「戚本」紅樓夢人物,做「病理診斷研究之對象」,寫下膾炙人口的「紅樓夢醫事考察」之大稻埕兒科名醫李騰嶽,於1895年今日(7月22日;清光緒21年6月1日)出生。

李騰嶽,號鷺村,筆名夢癡、夢星,生於淡水廳和尚洲大有莊(今新北市蘆洲區)。12歲隨兄卜居大稻埕,從劍樓夫子趙一山讀書,13歲入大稻埕公學校(今太平國小、永樂國小前身)。1912年考進台灣總督府醫學校(今台大醫學院前身),為第16屆學生,五年後畢業,進總督府台北醫院(今台大醫院前身)小兒科實習。

1919、1920年間,李騰嶽在台北大稻埕朝陽街頭開設「宏仁小兒科醫院」,1922年台北市改町制,為太平町4丁目,大約位置為現今延平北路西側、民生西路口北側一帶。

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日本時代的紅十字醫院

1900年代的日赤醫院(左)與總督府醫學校(右),建物的尖塔後來因白蟻蛀蝕而改建為平頂。
1905年的今天(7月15日)。「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醫院」舉行開院典禮。

赤十字即「紅十字」,1895年,日軍侵台時,日本赤十字社本部派救護人員隨軍抵台,從事傷患救護工作。除在台招募社員、志工,也積極推動此國際組織的醫療、救濟、公益事業,組織運作採行與台灣總督府合作的方式。

1899年11月,日本政府正式設赤十字社台灣支部,1904年,坐落於「東門外」(屬三板橋庄;1922年台北市改町制,為「東門町」)的醫院興工,與台灣總督府醫學校併連,距台北醫院(今台大醫院「西址」)、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不遠,成為東門一帶的西式建築群之一。

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

大稻埕名酒樓之一:東薈芳

1913年東薈芳廣告,吳江山退股,由白扁、黃安承股,此時的東薈芳酒樓位在城隍廟後街;吳江山後來在1921年開設知名的大酒樓「江山樓」。
靠近現今台北市延平北路二段頭的西邊,曾經有一家知名酒樓「東薈芳」,是日據前期最負盛名的風月旗亭(旗亭,指有藝旦作陪、彈唱的酒樓)。

東薈芳的歷史悠久,據其1924年慶祝開業四十周年的廣告,可知在清末1880年代已開業,當時東薈芳所在位址不可考,僅知1900年代初期,餐館位於六館街二丁目,也就是現今南京西路底,店主為白扁(白阿扁);六館街和「台灣第一條洋人街」──建昌街、千秋街(今貴德街),都是清末所建,街容繁盛。

東薈芳後來又遷至稻新街(今甘谷街)、城隍廟後街,而以城隍廟後街時期最久,即前述延平北路二段頭的西邊一帶。

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2015 FU大同,歡迎參加

一年一度點燃盛夏熱情的「FU大同」,即將登場,今年的「2015 FU大同──月老繫情 傳唱心曲」活動中,有兩場講座,在「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舉辦,由莊永明開講,分別是:

8/1(六) 14:00~16:00大稻埕吃的滋味

8/23(日) 14:00~16:00台灣第一在大稻埕

地點: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台北市大同區西寧北路86巷16號)
每場報名名額40人,以電話報名
預約報名專線:(02)2597-5323轉805

~~有興趣的朋友們,歡迎一起來體驗大稻埕的人文風情~~

◎講座之外,還有許多精采活動:月老繫情舞蹈大賽、漫遊大同之旅、咱ㄟ厝邊咱ㄟ情音樂會、大稻埕逍遙遊、迪化南街與貴街散策、大稻埕找茶趣、台北地下街第五屆夏日花火浴衣祭、南管演樂,等等,活動詳情請按此

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

樟腦專賣

1920年代的台灣產業分布圖,圖上的樟腦產地包括羅東、大湖、竹山、集集、甲仙、六龜等地。
1899年今日(6月22日),台灣總督府公布「台灣樟腦及樟腦油專賣規則」。

台灣製腦業的起源,據連橫《台灣通史》記載,可追溯至明末,入清以後,實施山林封禁政策,樟腦製造為官營特許制,並兩度實施樟腦專賣,但都因英、美洋商介入而中斷,且曾引發「樟腦戰爭」。

1895年,日本據台,日本和台灣同為世界樟腦兩大產地,當年10月即公布「官有林野及樟腦製造業取締規則」,其中有關樟腦製造及管理規定,主要仍然承襲清代規定,業者須登記,否則視為非法製腦。

日人為遂行殖民目的,投入多項建設,增加公庫收入,自足財政上的需求,乃逐步推行專賣政策。專賣,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手段,說穿了,是以「寡頭經營」模式,向百姓「斂財」,比徵稅來得容易。

日本時代最早實施專賣的是鴉片(1897年),1899年4月,又將食鹽列入專賣,6月22日,再加入年產量占世界百分之七十的樟腦。樟腦實施專賣這一年,全台腦灶數大約三千個,樟腦銷售總值62萬餘元,翌年即暴增到284萬餘元,和鴉片專賣,同為日據初期支撐財政的搖錢樹。

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台北郵局落成

左、右圖的右側建物分別為日本時代所建第一、第二代台北郵局,以北門(箭頭所指)為標的,可看出兩者間的座落位置關係。
1930年的今天(6月17日),台北郵便局暨電信局新廈(今台北北門郵局,以下簡稱台北郵便局或台北郵局)竣工典禮,在上午盛大舉行。

台灣早期私人信件係委託民營信局代為投遞,是為「批」(台語,信)。1888年,劉銘傳創辦郵遞新政,設「台灣郵政總局」於大稻埕建昌街(今貴德街)。

1895年,清廷割台,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台北郵局最初是利用北門街(1922年台北改町制後為京町;今博愛路前段至衡陽路)原有之木造街屋,位置約當現今博愛路、衡陽路口附近。

1898年4月,新建的台北郵便電信局落成啟用。最初曾考慮在大稻埕、城內擇地興建,後來為了運輸的便利,遂選在北門街,這裡鄰近北門、距台北火車站不遠(當時的台北車站係位在北門之北),位置在現今台北北門郵局南側。這個日本時代所建的第一代台北郵局為木構建築,包括郵便課、電信課;後逐漸增築停車場、倉庫、宿舍等設施。

2015年6月7日 星期日

「台北城」淪亡錄

日本明治神宮「盛德記念繪畫館」內「台灣鎮定」壁畫的紀念明信片。
1895年,清廷割台,5月29日,日軍登陸鹽寮,一路南下,四天前(25日)宣告獨立的台灣民主國,在大總統唐景崧棄職逃亡後,台北頓成無政府狀態,「政府軍」見領導人物自行保命,因恐補給、薪餉沒有著落,遂搶奪「國庫」,且縱火燒撫衙,打家劫舍,一些地痞流氓亦興風作浪,致使善良百姓受無妄之殃,大稻埕因有德、英兩國護僑,才比較風平浪靜,其他地區則是殺聲震天。

台北士紳李春生、李秉鈞、吳聯元、陳舜臣等商議,認為欲收拾此「亂局」,惟有請日軍進城鎮壓,於是擬妥文件,然而卻沒有人願意冒險去「給貓繫鈴」,此時辜顯榮自告奮勇,攜了「求撫師」之函去水返腳(汐止舊名),告訴日軍說:「台北府所有文武官員皆逃走一空,基隆至台北沿道無一兵卒,附近土匪蜂起,燃燬撫衙,肆意掠奪,請速開往鎮壓。」(日人文獻說辜顯榮係在基隆見日民政局長水野遵。)

日軍雖開進台北近郊,還是不敢貿然進攻台北城;1895年今日(6月7日)清晨,日軍迫近北門(承恩門),北門城外的一位農婦陳法和她的次子合力搬來竹梯,架於城壁上,讓日軍攀登越牆,開啟城門,於是日軍排門闖入,驅散少數守兵,幾乎是在兵不血刃下佔領台北城。十天後(17日),即 宣布「始政」。陳法及其子後來都獲頒150元賞金。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台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

1937年《台灣國立公園寫真集》一書的淡水高爾夫球場,攝影者為岡田紅陽;當時的大屯國立公園包含觀音山。
1919年今日(6月1日)上午十時,淡水高爾夫球場正式開場。

高爾夫球首度出現台灣是在1918年5月,下村宏民政長官、台灣銀行頭取櫻井鐵太郎等數名官紳率先嘗試揮擊小白球。此後,繼野球(棒球)、庭球(網球)之後,日人為主的台灣運動界興起了所謂的「高爾夫球熱」。

最初的球場是在現今青年公園前身的台北練兵場,後來在士林、草山(陽明山舊稱)等地尋覓適合的地點,後來選在淡水「砲台埔」邊的清代練兵場,建立淡水高爾夫球場,為台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台灣歌謠地景導覽,歡迎參加

1930年代,台灣的音樂、戲劇、美術與文學在大稻埕百花齊放、相互輝映,造就了台灣新文化運動的濫觴,更為後世創作出許多雋永深長,伴隨世世代代成長的巨作。

莊永明帶路的「回味經典,飄著茶香的樂章──台灣歌謠地景導覽」,將於6月28日(日)上午10:00至12:00展開,歡迎參加!

活動費用:每場活動報名費200元,將贈送《川‧樂一九三〇》台灣歌謠專輯一張
報名辦法:網路報名,請填妥「線上報名表」,並於報名3日內匯款。請於匯款後來電確認。 
更多資訊>> http://goo.gl/yPQPhK   

2015年5月23日 星期六

台灣第一個電影製作研究機構

1925年「台灣映畫研究會」攝製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電影「誰之過」在大稻埕永樂座上映時刊於《台灣日日新報》廣告。
1925年今日(5月23日),由劉喜陽(揚)、李書(李松峰)、李竹鄰、鄭超人、李延旭、姜鼎元、張雲鶴、楊承基、陳華階、連雲仙等人組織的「台灣映畫研究會」,於晚間八時,在台北大稻埕永樂町的永樂亭(1924年開業,為當時大稻埕唯一一個日本人開設的咖啡館)舉行成立大會,為台灣第一個電影製作研究機構;同年7月5日,「台灣映畫演藝研究會」由葉鍊金(大稻埕名漢醫)、楊仲佐(瀛社詩人、畫家楊三郎父親)、連雅棠等十餘人發起成立,事務所設於太平町四丁目。

台灣映畫研究會會員以台灣人為主,亦有日籍人士,成立時,已招募了三十餘位會員,包括兩位女性會員,連雲仙為其中之一。成立大會上,會員以投票方式選出李春生家族第三代的李延旭為會長,日人岸本曉為總務理事,理事係由會長指定,包括楊承基、陳清波、張孫渠、杜錫勳、李維垣、李書、陳華階、劉喜陽等人。

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台灣文化界的園丁──王井泉

「山水亭」餐廳全體工作人員,前排中央戴眼鏡者為王井泉,身旁為夫人魏姇。
1930年代的大稻埕,有兩家揚名台灣藝術界的兩家餐廳,一是台菜的山水亭,一是西餐的波麗路,山水亭老闆為王井泉(1905~1965),畢業於台灣商工學校,人稱「古井兄」,是台灣文化的「甘草人物」,他並不是藝術創作者,但在日本時代台灣新文學、西洋藝術運動狂飆的時期,他是幕後英雄人物。

王井泉直接參與藝術活動的紀錄,是參加「星光演劇研究社」,曾挑演「終身大事」、「火裡蓮花」等劇,擔任要角。從商後,即以藝術界諍友身分,出力、出錢,無怨無悔的付出。他將山水亭充當《台灣文學》雜誌的編輯部;他參與了民族戲劇「閹雞」的經費籌措;他默默資助貧困的藝術創作者;他不是油膩膩的餐廳老闆,而是一位彬彬有禮的紳士。

2015年5月9日 星期六

台灣第一位雕塑家──黃土水

1931年黃土水遺作展的展品目錄摺頁(局部)。
1931年的今天(5月9日),黃土水遺作展在總督府舊廳舍(今台北市中山堂舊址)開展。

黃土水是台灣第一位掙脫傳統雕塑技法、接納西洋美理念的雕塑家,也是台灣留學研習雕塑藝術的第一人,他於台灣割日的1895 年7月3日出生,生於艋舺,長於大稻埕,由於家庭困苦,就學較遲,17歲才小學畢業,而後考進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後改制為台北師範學校;今台北市立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前身)。20歲那年,校長志保田認為他是個可以造就的雕塑人才,乃替他爭取了赴日公費留學。

黃土水在名師雲集的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研習雕塑,和西畫的劉錦堂是台灣留日研習西洋近代美術的先驅。他先後在高村光雲、朝倉文夫兩位大師指導下砥礪藝能,技法大進。

1919年,黃土水以新進藝術家之姿,送選二件女性雕像參加「文展」(文部省美術展覽會之簡稱,後改由日本帝國美術院主辦,簡稱帝展),入圍初審、複審,雖未能入決審,當時報載「其妙技,已為美術界大家所公認」。

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

台灣第一次西洋音樂比賽的推動者──李金土


李金土肖像,約1940年代。
在「台灣新音樂史」創下二項「台灣第一」紀錄──主辦台灣第一次西洋音樂比賽、成立台灣教會之外的第一個民間合唱團──的李金土,為台灣新音樂第二代音樂家。

李金土號襄輔,台北人,生於1901年5月15日,幼時讀私墊,後入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後改制為台北師範學校;今台北市立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前身),受到第一代音樂家張福興、柯丁丑的薰陶,決心獻身音樂。

由於當時師範學校畢業,依例需服務教職四年,但李金土僅在附屬小學擔任了一年的音樂教師,就呈請准予深造,當時主管單位和他約定,如果考不取日本的音樂學校,必得回來繼續服務。皇天不負苦心人,李金土考上了東京上野音樂學校,主修小提琴和音樂教育,於1925年畢業。

學成返台,他即積極從事音樂活動,為提升鄉梓音樂風氣努力。1925年,和同為提琴家的余約章共同在鐵道旅館舉辦大稻埕基督教青年會音樂會,當時《台灣日日新報》稱他和余約章為台灣樂壇新進的二位「天才音樂家」。

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

日本時代的結核預防日

1940年代高雄州舉辦「健民運動」的傳單,以結核病與性病防治為重點。
今天4月27日,是日本時代的「結核預防日」。

1930年代前後,日本殖民政府積極推行衛生教育宣導活動,各州廳各自訂定「傷寒預防日」、「驅蟲日」等,喚起民眾對疾病預防和公共衛生的注意,張貼宣導標語、散發宣傳手冊,不定期舉辦各種有關衛生教育的講話會(說明會)、展覽會、電影會與講習會。同時,台灣總督府台北醫學專門學校(今台大醫學院前身)也利用假期安排學生「下鄉」演講,對衛生知識不足、觀念落伍的地區,推行衛生教育宣導。

為強化衛生保健和普及衛生知識,更訂定每一年的某一天做為宣導日,以加強社會大眾的認知,例如4月27日結核預防日、5月5日兒童健康日(當天為兒童節)、6月4日蛀牙預防日、6月25日癩病淨化日(即痲瘋預防日)等。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台灣歌謠同樂會,歡迎參加

5月2日(六)下午,在永豐金控表演廳將有一場【川•樂一九三〇】台灣歌謠同樂會,歡迎參加。

音樂會由莊永明導聆,鋪述一九三〇年代台語流行歌的故事;並由陳中申率領九歌民族管絃樂團現場演奏,透過悠揚樂聲,重溫三〇年代歌謠風華。

活動時間:2015/5/2(六) 14:30~16:30
活動地點:永豐金控表演廳(台北市中山區八德路二段306號3樓)
免費活動 / 請預先報名
洽詢電話:(02)23214008 分機20
報名網址:http://goo.gl/7rGSTr

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

圓山動物園開場

圓山動物園於1933年11月23日舉辦動物慰靈祭時的《台灣日日新報》新聞照片,照片中的大象,是歷年慰靈祭活動中,參拜動物亡靈的動物界代表。
1916年的今天(4月20日)下午二時,圓山動物園舉行正式的開場典禮,動物園係台北廳於1915年5月以大正天皇登基的「御大典紀念事業」為名,收購1914年「大竹娘曲馬會」會主片山竹五郎開設之民營小型動物園,並擴充設施而來。

關於動物園的建設,1908年為慶祝「縱貫鐵路全通」,全台各地都有相應之建設,當時已有輿論建議興建動物園與植物園、水族館等設施。

1910年,殖產局台北苗圃(今台北植物園前身)計畫設立動物園,1911年,殖產局附屬博物館(今台灣博物館前身)亦計畫將動物飼育場擴大為動物園,這個最初的台北動物園計畫,最後落實在1913年以「博物館附屬動物園」名義,設在林業試驗場台北苗圃之內,於該年5月1日開園,收容的動物除了原先博物館飼養的熊、猿,還包括總督官邸庭園飼養的的孔雀、鶴、鹿等,為一小型的動物園;圓山動物園開設之後,於1915年年底將動物移轉至圓山動物園。

在片山竹五郎於1914年於圓山公園經營小型動物園之前,巡迴動物園、動物馬戲團已出現在台灣,大約在1910年開始,該年年初,台北新起街市場(今西門紅樓前身)內,已有日本人經營的「動物奇觀」,展出鳳凰鳥、駱駝等動物。後來,陸續有三、四個日本人經營的動物園來台展出,先後在新起街市場、大稻埕日新街市場等市場展出,有的還巡迴台灣各地,如矢野動物園,廣受歡迎。

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台灣婦產科先驅──高敬遠


大稻埕的高產婦人科醫院外觀,中央拱圈下最左邊為高敬遠醫師。
大稻埕是台北近代史的大舞台、文化史的搖籃地,這裡曾經有過許多「台灣第一」的紀錄,本文要講的是「台灣婦產科先驅」高敬遠(1896-1983)於1920年在六館街開設的台灣第一家私人婦產科醫院──高產婦人科醫院。

台灣的婦產科最早是在1899年從台北醫院(今台大醫院前身)的外科獨立出來設科,時稱「產婦人科」,由川添正道擔任首任主任;1901年,「產婦人科」改稱「婦產部」。1906年,川添正道開辦專收台灣女性的的助產士講習生訓練,總督府醫學校(今台大醫學院前身)畢業的黃登雲、鄭承奎、方瑞璧三位台籍醫師,先後在川添氏領導下,成為婦產科「拓荒期」人物。

高敬遠,景尾(景美舊名)人,總督府醫學校第14屆生,和蔣渭水是同班同學,1915年畢業。畢業後奉職台北醫院,最初在齒科,後因產婦人科的方瑞璧辭職,該缺有三人志願填補,高敬遠為其中一位,第二任婦產科部長迎諧(台北醫院醫長兼)以高敬遠的成績較為優秀,決定錄用他進產婦人科時,曾對高敬遠說:
「你的年紀很輕,產婦人科周圍全是女人,尤其助產士、講習生都是年輕少女,你要教導她們,所以要特別謹慎。」

高敬遠於1919年蒙迎諧在醫長會議席上推薦當「醫官補」,相當於委任級醫官,是台北醫院第二位台籍的醫官補(第一位為翁瑞春)。迎諧曾表示自己之所以會提拔這位台籍後進,是因為「在醫院內之日人醫師們之中都找不出合格人員。

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

日本時代的中央研究所

從綠蔭盎然的台北東三線道(今中山南路)遠眺中央研究所,畫面左邊的教堂為幸町教會(今濟南教會前身)。
1909年今日(4月1日),日本時代最重要的產業、衛生學術研究機關──中因研究所開所。

北方島國的日本, 統治「南方之島」的台灣,「入島問俗」是施政的依循,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時期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以「台灣統治救急策」提出革新台政方案,他認為問題沒有經過探究,不宜預先聲明一定的政策,因為政策是依時、地、情境,講究順應的方式來推展,所以須待適度的明確調查之後才確立。」

台灣的風土病和各種疾病,是日本殖民統治者所亟欲了解與撲滅的,調查、研究台灣的氣候、風土、社會、民俗、文化以及衛生等各方面問題,刻不容緩,因為如不從中改善,遑論進行產業開發。雖蘭日本時代初期專賣局有檢查課、殖產局有試驗所、醫學校也有各種實驗研究,各有所司,但規模甚小,集中事權,有所必要,於是後藤新平決定成立一所大規模研究機構。

1906年,日本帝國會議通過1907年度起連續5年以115萬元的預算興建總督府研究所,廳舍坐落於大加蚋堡三板橋庄東門外(1922年台北改町制後,屬於幸町)1909年,部分廳舍竣工,於4月1日正式開所。

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台北的自來水與「台灣自來水之父」巴爾頓

「台北水道」竣工前後對照,紅圈處為唧筒室,即現今的自來水博物館。
1909年的今天(3月25日),台灣總督府公布「台北水道給水規則」,4月1日起,開始供應大眾自來水。

1896年,日本內務省衛生局長後藤新平兼任台灣總督府衛生顧問,六月,後藤跟隨甫就任的第二任台灣總督桂太郎來台考察,當年八月,他即邀請英國人威廉‧巴爾頓(W. K. BurTon ,生於蘇格蘭愛丁堡,1856~1899)主持衛生工程計畫,尤其是台北的自來水與水道系統設計。巴爾頓是日本內務省技師,曾任東京工科大學講師兼內務省雇用技師,娶了一位日本人太太。他曾參與日本北海道函館的水道工程設計。

巴爾頓到台灣後,即展開全島各地探勘規劃的行程,擬定台灣地區水道系統設計。1897年,率團到上海、香港、新加坡、南洋各地考察,蒐集東南亞地區衛生工程施設經驗。

水道系統分為「上水道」和「下水道」兩大系統,上水道系統即自來水供應系統,台語稱「自來水」為「水道水」應源於此。下水道系統則為地下排水用管線。

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太平町大街與羅訪梅畫像館

現今台北市延平北路一、二段是日本時代大稻埕的新興街區,係於1908、1909年間大稻埕市區改正時貫穿稻新街、新興街、太平街、太平橫街、九間仔街所建的幹道。1922年台北市實施町名改正,為「太平町」,範圍是從北門前的鐵路平交道起算,到「台北橋腳(下)」(當年台北大橋引道在延平北路)為止。

太平町和永樂町(今迪化街)同為大稻埕南北向的兩條主要幹道,後來,永樂町街道狹隘,交通不便(永樂町沒有公車行駛),其商業地位,漸為太平町取代,太平町成了足以和「城內」日本人傲稱「台北銀座」的榮町(今衡陽路)分庭抗禮的市街,台灣人以擁有此「台灣人最寬廣」的商業街自豪。1920、1930年代大稻埕風景明信片,多數為太平町通(太平町大街)的繁華街景。

這張明信片為1930年代出品,為太平町二丁目街景,位置約當從現今延平北路、南京西路口往北所見。紅色箭頭所指為1930年12月落成的張東隆商行,樓高四層(不含頂樓建物),是大稻埕數一數二的高樓。街上往北行駛著一輛公車,當時太平町全線有市營、局(總督府交通局)營、民營公車行駛。

畫面右邊街屋懸掛著「羅訪梅畫像館」的招牌,羅訪梅為1910年代來台的中國畫師,實際來台年代不得而知,1922年其「見真軒畫館」招募學徒廣告,自言「來台從事繪像十餘年」,而從1935年刊於《台灣日日新報》的開業二十周年廣告推算,可知1915年已開設畫館。

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台灣新音樂之父」張福興




張福興全家福,後立者為其子女,其子張彩湘克紹箕裘,為著名之音樂家與音樂教育家。
台灣新音樂的拓荒者,第一位留日學習西洋音樂的人──張福興,於1954年今日(3月5日)逝世,享年67歲。
1980年在《大同》雜誌寫「台灣第一」專欄,第一篇就是〈台灣新音樂之父──張福興〉,現將此篇舊文刊錄,並匯集《台灣紀事》、《台灣歌謠:我聽 我唱 我寫》與日本時代報刊,酌增部分內容。

「台灣新音樂」是指別於承續中國的台灣傳統音樂而言,乃以接納了西方的理念、方法和美學觀點來闡述的音樂。

西洋音樂如何流入台灣,史無明確記載,咸認基督教的傳教士應居首功。傳道、醫療、推廣音樂是早期涉足台灣的外籍傳教士「三位一體」的職責。因為福音是空泛的西方文化,必須以近代醫學為知識和動聽的西洋音樂為輔,才易使人們接受。

另外的一種助力是日本明治維新,日本由於西化教育,處於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也就隨著把「新音樂」列為教材。張福興在天賦與人和的情形下,成為台灣學習西洋音樂的第一人。

張福興生於1888年,為苗栗頭份人,從小即顯露音樂天賦,五、六歲時即無師自通,拉得一手好胡琴。1907年,畢業於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今台北市立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前身),經恩師──音樂教師高橋二三四氏之推薦,公費保送東京上野音樂學校(東京藝術大學前身)器樂本科,學習當時台灣沒有的管風琴,為了能夠學以致用,貢獻鄉梓,因此在最後一年加學小提琴。學成返台,執教於母校及總督府醫學校(後改制醫專;今台大醫學院前身),達十餘年之久。

在音樂活動方面,張福興相當活躍,時常和和音樂界同好舉辦音樂會,或獨奏、或合奏、或指揮,也常指導、參與各地學校音樂會。1916年,和高橋二三四、一條慎三郎、長谷部巳津次郎、嘉多重次郎、柯丁丑等「音樂界名手」合組「台灣音樂會」, 教授西洋音樂與唱歌。1920年,他召集台北醫專、台北師範學生和社會愛樂人士組織了台灣第一個管絃樂團──玲瓏會,成員達四、五十人之多。

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台灣第一家公共博物館

1934「觀光的台南市」鳥瞰圖(金子常光 繪)局部,左上可見台南州廳畔的博物館,即兩廣會館時代的博物館,前方圓環可見到一座塑像,為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像,1908揭幕。第一代的台南博物館位於畫面右方的台南神社。
1902年今日(2月26日),台灣第一家公共博物館──台南博物館開館。

台南博物館坐落於莊雅橋街,係原為紳商吳汝祥宅邸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地」之部分建物,1901年8月著手規劃,10月,原台南縣物產陳列所展品全部移轉至台南博物館;1902年2月26日,正式開館。

1920年,日人計畫將北白川宮御遺跡所擴建為台南神社,台南博物館在神社預定地內,遂計畫他遷或新建館舍,後來選定位於台南州廳(今國立台灣文學館)旁的兩廣會館,於1922年底遷入。

兩廣會館興建於清代,原本是嶺南公所,後於清光緒2年(1876;另一說為光緒3年)由台灣巡撫岑毓英、臺灣鎮總兵吳光亮號召兩廣紳商集資改建,會館旁為林朝英旌表──重道崇文坊。

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

「稻江歌人醫師」林清月(下)

1952年2月17日,林清月舉辦古稀壽誕歌謠大會,盛況感人。
村姑難倒高材生
稻江耆宿都稱呼林清月為「歌人醫師」,乃因他是一個「凡聽必記,有聞必錄,時時唱歌以自娛」的歌謠迷,他在所著《歌謠集粹》概論篇有云:
「大凡農村之青年男女,自幼即為山水生涯,受新鮮空氣,觀宇宙之大,察日月星辰之耀,生長靈勝之區,日夕與山花水禽為伍,養成自然之詩思。而所發出之歌謠,多是天真爛漫,佳者不遜於詩,至善至美,誰謂俗歌俚鄙乎?其中不無清絕之辭,言俗有文,文中有言,通俗易解,時特有寄意不凡之佳唱,令人愛惜不已。說不出之胸中情,話不盡之眼前景,瞬時可能簡單藉歌謠口傳以示意,可以暢發其隱秀無餘,聽者徧身爽快,樂極也。」
林清月鑽研歌謠有其緣由。年輕時,有一回去茶山,看見一群採茶姑娘,故意近前想跟她們打趣,不料姑娘們早知其來意,準備調侃他一番,乃將茶杯收藏起來,當他向採茶姑娘要茶解渴時,其中一位姑娘說:「我們出歌讓你對,對著了就給你茶喝。」林清月當年正年輕氣盛,自忖自己為醫學校的高材生,難道還會被這些村姑難倒不成?因此滿口答應。採茶姑娘隨口唱道:

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稻江歌人醫師」林清月(上)


台灣第一位開設西醫醫院、西醫綜合醫院的「稻江歌人醫生」林清月,現今有關他在醫療、台灣歌謠方面的文章,資料多來自莊永明三十幾年前的舊:〈趣味歌謠別有天──台語歌曲導師林清月和日據時代的台灣歌謠研究〉(刊於19797月《雄獅美術》101期)、〈新歌艷唱北里──林清月與台灣歌謠〉(刊於1980416日大同半月刊628期),一再衍傳。現將大同半月刊的舊文,分醫療篇、歌謠篇全文刊載,部分資料,稍做更新。
林清月肖像與簽名,刊於1919年1月《台灣日日新報》羊年名人欄。
民歌清唱兩先輩


民間傳唱之歌謠,多屬率直真情之流露,無待於筆墨,其立意之妙,令人讚絕。國風、子夜、讀曲,受文人重視,並非無由;可惜我國對於民間歌謠的蒐集、整理,缺失仍多。

清嘉慶甲子年(1804年),一個不大知名的學者華廣生,蒐錄民歌,編輯成《白雪遺音》,並留下了「小小曲本是心愛,……萬兩黃金也不賣。」的佳句。

傳唱、研究台灣歌謠有兩位別執迷的聞人,一位是現任(指本文寫作當時的1970、80年代)「胡適講座教授」黃得時的尊君「晴園老人」黃純青,他擁有「月光光」的綽號;一位是「台灣流行歌曲的導師」林清月。

研究鴉片先驅者

林清月筆名有林怒濤、林不老、訴心難(素心蘭諧音)。1883年(清光緒9年)1月19日出生於古都台南。生父鍾國棟為清廷官吏,生有五男,林清月居長,因相士指其「八字」需奉兩姓香火,乃出嗣為林姓姑丈家為養子。養父林汝聘為清朝秀才,晚年設私塾教學,林清月自幼即從養父勤習四書五經。

12歲那年,台灣淪為日本統治;14歲時,入台南國語(日語)傳習所,為第一期生,受課半載,已能說得一口流利暢順的日語,因此結業後,受雇於總督府台南醫院當翻譯,醫院同仁因他聰明穎悟,乃鼓勵他報考剛設立未久的台灣總督府醫學校(今台大醫學院前身,初設時稱:土人醫師養成所)。18歲北上就讀,在該校修畢預科一年、本科四年的課程,成為第四屆畢業生,是台灣醫界的前輩人物(依「台灣第一位博士」杜聰明的紀載,醫學校的畢業生第一屆三人,第二屆一人,第三屆十人,第四屆九人,人數均極少),其畢業年次,較翁俊明、杜聰明早了九年,較蔣渭水還早了十年。

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消失的永樂旅館

舊永樂市場南側、面臨永昌街,從前有幢1934年開業的永樂旅館。

旅館設於「永樂店鋪」二樓,永樂店鋪為類似百貨商場的大樓,係「永樂(町)店鋪建築信用購買利用組合」於1932年底開始募資,1933年11月起工,1934年10月竣工。

這幢花費了15萬元巨資建成的四層商業大樓,一樓為各式店面,二樓由大稻埕源春洋行陳春金租用,開設旅館,於1934年10月23日開業。三、四樓則有永樂店鋪主事鄭松溪投資的百合珈琲館。

上面這張圖片應為開業當天所攝,二樓外牆可見「永樂ホテル(旅館)」的招牌,一樓入口兩側分別放置著「本日開業」、「開業大賣出 陳春金敬告」的看板。

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

「日本怪傑」稻垣藤兵衛與稻江義塾、人類之家

1930年,張維賢與「台灣勞動互助社」的無政府主義信仰者合組「民烽演劇研究會」,在蓬萊閣舉行成立大會,稻垣藤兵衛(紅色箭頭所指)亦與會,圖為紀念照。
日本時代大稻埕人稱為「怪傑」的稻垣藤兵衛,日本兵庫縣人,畢業於日本同志社大學,因志願參加台灣山地警員考試來台,在山地服務了三年,因病辭職。1916年12月,在大稻埕六館街創設「人類之家」,復設立「稻江義塾」,為貧困兒童,施以義務教育。

同志社大學為基督教學校,稻垣藤兵衛在1920年稻江義塾設立滿四周年時所寫的〈敬告稻江人士〉提到,「學生時代,有所感觸,誓願於神曰,於此世間,最勞力最難做之事,即勞力多而報酬少,人人所厭棄而不顧之事。願拾而為之。……」,本著人道主義,致力於社會事業,是為他畢生的志業,「人類之家」,即為體現,意謂著「人類愛之家」。(日本時代資料亦見另一說法:人類之家初號「同愛學校」,嗣稱「稻江義塾」)

稻垣藤兵衛之所以創辦「稻江義塾」,係因他最初在大稻埕卜居日新街時,見附近多有不就學之兒童,遂於1916年12月聘一位台灣人教師開始授課,稻垣氏時任總督府社寺課囑託,為「宗教調查員」,亦以公務餘暇教導兒童;此外,「瀛社」發起人之一林湘沅,亦曾擔任義塾的漢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