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

日本時代的結核預防日

1940年代高雄州舉辦「健民運動」的傳單,以結核病與性病防治為重點。
今天4月27日,是日本時代的「結核預防日」。

1930年代前後,日本殖民政府積極推行衛生教育宣導活動,各州廳各自訂定「傷寒預防日」、「驅蟲日」等,喚起民眾對疾病預防和公共衛生的注意,張貼宣導標語、散發宣傳手冊,不定期舉辦各種有關衛生教育的講話會(說明會)、展覽會、電影會與講習會。同時,台灣總督府台北醫學專門學校(今台大醫學院前身)也利用假期安排學生「下鄉」演講,對衛生知識不足、觀念落伍的地區,推行衛生教育宣導。

為強化衛生保健和普及衛生知識,更訂定每一年的某一天做為宣導日,以加強社會大眾的認知,例如4月27日結核預防日、5月5日兒童健康日(當天為兒童節)、6月4日蛀牙預防日、6月25日癩病淨化日(即痲瘋預防日)等。

結核預防日的日期訂定,最初並不是在4月27日,1910年代,日本國內的「日本結核預防協會」以結核桿菌發現者──德國內科醫生、細菌學家科霍(Heinrich H. R. Koch, 1843-1910)的逝世紀念日──5月27日,做為結核預防紀念日。(現今的「世界結核日」是以1882年科霍發現結核桿菌的日期──3月24日為紀念日)
結核病,又稱肺癆、勞嗽,有「白色瘟疫」之稱,是最普遍的肺部慢性傳染病,由於發病期相當久,罹病也有輕重不同的分別。

日本時代的台灣結核病患,百分之八十為肺結核。據統計資料,1906年之後,台灣地區歷年因結核病死亡者,多者八千餘人,少時也有四千餘人,其死亡率最高點是在1907年,達每萬人中之23.07人,1941年最低,為每萬人口7.81。

1915年3月,台北廳以「台灣公共衛生費」在七星區內湖庄設立「錫口養生院」,做為結核療養所,是為台灣結核專門醫院的濫觴;最初收容病患的病床是29張,後來因添設X光機室,而縮減為28張。1925年,改名「松山療養所」(戰後,歷經多次改制,為現今衛生福利部胸腔病院前身,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現為台北市歷史建築)。同年5月,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亦建立一棟結核病房。

1928年,台南新樓醫院周東憐醫師(Dr. Percival Cheal)設立肺結核病房,開啟台灣防治防結核的醫療。

1929年,日本舉行全國第五回結核預防日,台北市因應擧行第一回結核預防宣傳,此時的結核預防日為4月27日。後續的1932、1933年,台灣的結核預防日在6月27日舉行,之後又統一在4月27日舉行,通常將427前後三日設為「結核預防週」,舉辦各項宣傳,藉以普及社會大眾對於防結核病的知識。

1934年,「台灣結核預防協會」設立;1935年,據日本全國國勢調查之統計,日本全國死於結核病者高達十三萬人,因此當局極力宣傳。1938年3月1日,台灣總督府公布「結核病預防法」,規定醫生於執行診治時,發現有病菌傳染危險之肺結核或喉頭結核者,必須向衛生警察報告;結核病主要透過飛沫及空氣傳染,因此各公共機構及營業場所,必須設置痰盂,隨地吐痰者,將科以罰金,此時台灣已進入戰爭年代,結核預防日除固定的4月27日之外,也不定期舉辦,加強宣傳,為戰時國民身心鍛鍊運動的強調重點。

1940年,「結核預防協會台灣地方本部」成立,會址設於台灣總督府衛生課,是為日本結核預防協會的台灣分會。之後,開始在各州規劃州立結核療養所,1942年12月14日,台南州立之「清風莊結核療養所」落成,是此計畫中最早完工者,也是規模最大者(即現在衛生署胸腔病院現址)。

◎本文整理自《台灣醫療史》
◎光復後的結核預防相關文物,他日介紹。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