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

台灣第一次西洋音樂比賽的推動者──李金土


李金土肖像,約1940年代。
在「台灣新音樂史」創下二項「台灣第一」紀錄──主辦台灣第一次西洋音樂比賽、成立台灣教會之外的第一個民間合唱團──的李金土,為台灣新音樂第二代音樂家。

李金土號襄輔,台北人,生於1901年5月15日,幼時讀私墊,後入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後改制為台北師範學校;今台北市立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前身),受到第一代音樂家張福興、柯丁丑的薰陶,決心獻身音樂。

由於當時師範學校畢業,依例需服務教職四年,但李金土僅在附屬小學擔任了一年的音樂教師,就呈請准予深造,當時主管單位和他約定,如果考不取日本的音樂學校,必得回來繼續服務。皇天不負苦心人,李金土考上了東京上野音樂學校,主修小提琴和音樂教育,於1925年畢業。

學成返台,他即積極從事音樂活動,為提升鄉梓音樂風氣努力。1925年,和同為提琴家的余約章共同在鐵道旅館舉辦大稻埕基督教青年會音樂會,當時《台灣日日新報》稱他和余約章為台灣樂壇新進的二位「天才音樂家」。


1926年,李金土組織四重奏樂團、1927年舉行小提琴獨奏會、1932年策劃台灣全島洋樂競演大會、1935年參加新竹、台中地震賑災義捐音樂會、1941年成立台灣教會之外的第一個民間合唱團體──明星合唱團。

關於1932年這場「台灣第一次西洋音樂比賽」──台灣全島洋樂競演大會,其緣起是在李金土學成返台前,正值東京時事新報社主辦日本全國音樂比賽大會,他自忖可以嘗試在台灣策畫類似的音樂競賽,以激勵台灣的音樂水準,於是刻意觀摩,並抄錄全部比賽章程。李金土將他的構思告訴萬華青年團體「艋舺共勵會」會長河瀨半四郎,這位台北第二中學校(今成功高中前身)校長對藝術活動原本就十分熱衷,乃贊同這項仿效日本全國音樂比賽大會在台舉辦。

雖然首開先聲的台灣全島洋樂競演大會比賽項目僅只小提琴一項而已,不過由於是初開風氣,反應十分熱烈,比賽會場,觀眾擁擠不堪。報名參加者二十餘人,經預選入圍了八名,分別為:吳金龍(台北)、蔡德祿(台中)、蔡舉旺(澎湖)、周再郡(台北)、日高信義(台北)、山本正水(台北)、李玉燕(基隆)、劉清祥(台南)。

1932年10月30日,在醫學專門學校(今台大醫學院前身)講堂舉行最後決賽,並評定名次,前三名分別為:周再郡、吳金龍、山本正水。想不到評審名次的決定,竟引起了一場所謂「米粉音樂」的爭論。

評審委員之一的台北州地方課課長富田嘉明,可能對他的同胞屈居第三名,感到不滿,投書《台灣日日新報》,指責評審有瑕疵,而引起了另外一位日本人嶺脇四郎對他的反駁:評審委員祗有評分之權利,而不應過問優勝的名次問題。後來又有一位日人朱永豐發表一篇〈正告米粉音樂家諸先生〉,不客氣的批評說:「台灣的音樂幼稚得像米粉那樣不值錢,全島洋樂競賽大會的時機還沒有到,應在五、六年之後舉行。」李金土乃不得不以主辦人立場公開答覆:

「提琴大會的目的,在於改進音樂水準,使之與其他藝術同一步調,……各方批評過於主觀任意,台灣音樂水準固然不高,但不能以現況而不做促進水準提升之努力。……」

李金土這一番話,語重心長,後覺意猶未盡,又在《台灣新民報》發表〈提琴競演會的回顧〉,表示他的抱負與決心。全島洋樂競演會後續又在1933、1934舉辦兩次,競賽項目增加了鋼琴、風琴、聲樂等項目。

光復後,全省性音樂比賽在1947年開始舉行,由當時的台北市長游彌堅(改制前第二任)領導的台灣省文化協進會主辦,由呂泉生全權策畫,比賽分小提琴組、鋼琴組、聲樂組與作曲組。當時任職師範學院教授的李金土和當代音樂界人士都曾應邀擔任評審委員。今日音樂教育蓬勃發展,台灣省文化協進會在台灣第一次西洋音樂比賽後十五年,為提倡音樂藝術、發掘音樂人才的努力,貢獻匪淺。

李金土畢生獻身樂教,於台北師範學校及師範大學音樂系任教達40年,著有《音樂欣賞法》、《和音感訓練法》等。台灣新音樂史上,李金土雖不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但是他畢竟盡了承先啟後的責任;這位一生獻身樂教的音樂家於1972年5月3日不治,享年71歲。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