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台灣畫壇的「鬪雞」

1927年「官辦」的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台展),呂鐵洲的「百雀圖」沒有入選;而後,天母教會內的宮比會為推動台灣美術,邀集畫家把被「台展」淘汰的作品,在台灣日日新報社三樓舉行「落選展」,其中,大家都公認呂鐵洲的畫作「百雀圖」的確是上乘之作,水準決不亞於其他入選作品,輿論更據此做為抨擊「台展」評審標準何在的例證,使主辦台展的台灣教育會無從答辯。

黃土水的雕塑、陳植棋的油畫和呂鐵洲的東洋畫,論才華,可以說是伯仲之間,只是各「霸」一方而已。

呂鐵洲,本名呂鼎鑄,鐵洲為他的號;桃園大溪人,1899 年6月17日生,1942年今日(9月24日)逝世,享年44歲。呂鐵洲出身世家,父親呂鷹揚是前清秀才,一度進台北工業學校就讀,因得肺結核輟學。以後在台北太平通新媽祖宮口(今延平北路)開設刺繡舖,供應閨女出閣時嫁妝的刺繡材料,由於他繪製的刺繡圖樣,生動活潑,所以生意不惡。


1927年,「台展」開辦,激發他一顯身手的機會,想不到初次參加,竟然敗北,不過由於輿論對其作品「百雀圖」,頗多讚揚,使他棄商從畫,信心不滅;但參加第二屆台展,再度落選,自覺有從名師指導的必要,乃負笈東瀛,入京都繪畫專門學校,從日本花鳥繪大師福田平八郎和小林觀摩學習。

1929年第三回台展,呂鐵洲終於揚眉吐氣,以「梅」獲特選第一席,以後更再接再勵,以「後庭」及「蓖麻與軍雞(鬥雞)」分奪1931年第五回、1932年第六回台展的特選;他畫筆下的鬥雞,雄糾糾、氣昂昂;楊肇嘉說:「他是一個在困難中要爭取真的藝術的人,將鬥雞的鬥爭精神表現到畫面去的。」

第六回台展時,呂鐵洲與郭雪湖同獲「推薦」封號,五年內無鑑查(作品不需送審),為台展的最高榮譽。該年稍早,他在總督府舊廳舍(今台北市中山堂舊址)舉行「鐵州百畫展」。1933年,與林玉山、郭雪湖、陳敬輝合組「麗光會」,並在台灣日日新報社的「台日講堂」舉行首展。1935年,又與郭雪湖、曹秋圃、陳敬輝、楊三郎、林錦鴻組成「六硯會」,以講習、展覽、座談等方式,推動台灣美術的發展。

呂鐵洲成名後,求畫的人甚多,他的兒子如此追憶:「自從『鬥雞』一幅畫名震寶島以後,各地的畫迷,就以能獲得他的作品為榮。每任總督都派專人到家求取作品。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曾經有一個留著兩撇大鬍子,乘坐黃旗的車,帶著一隊衛兵到我家,使我嚇得大哭一場。我也曾經和父親的門生,帶著父親所畫的扇子,到州知事的官邸,受到他們熱誠的招待。」 

謝里法論呂鐵洲時說:……由於呂鐵洲對物體的形有過很苛的要求,……使他能對他週遭環境觀察入微,進而把握到台灣熱帶景物的特色,表現台灣鄉土的美。儘管他所使用的是東洋畫的技法,但所呈現的一景一物比起所有傳統水墨畫和空靈稚氣要更加親切而實在。呂鐵洲以「一顆顆的小石頭,不是用塗,而是用沾滿顏料的筆,在畫面上敲打而凝成的」精神去作畫,可不是虛構的事。

◎本文取自《台灣紀事》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