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圖的右側建物分別為日本時代所建第一、第二代台北郵局,以北門(箭頭所指)為標的,可看出兩者間的座落位置關係。 |
1930年的今天(6月17日),台北郵便局暨電信局新廈(今台北北門郵局,以下簡稱台北郵便局或台北郵局)竣工典禮,在上午盛大舉行。
台灣早期私人信件係委託民營信局代為投遞,是為「批」(台語,信)。1888年,劉銘傳創辦郵遞新政,設「台灣郵政總局」於大稻埕建昌街(今貴德街)。
1895年,清廷割台,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台北郵局最初是利用北門街(1922年台北改町制後為京町;今博愛路前段至衡陽路)原有之木造街屋,位置約當現今博愛路、衡陽路口附近。
1898年4月,新建的台北郵便電信局落成啟用。最初曾考慮在大稻埕、城內擇地興建,後來為了運輸的便利,遂選在北門街,這裡鄰近北門、距台北火車站不遠(當時的台北車站係位在北門之北),位置在現今台北北門郵局南側。這個日本時代所建的第一代台北郵局為木構建築,包括郵便課、電信課;後逐漸增築停車場、倉庫、宿舍等設施。
1913年3月,一場火災,燒毀了台北郵局U型的連棟三幢建物,該年12月,於原址興建,仍為木構建築。後來,因業務之擴增,1926年編列預算準備興建新廳舍,選址在原郵局之北畔。工程因故延宕,於1928年4月動工,1930年4月15日全部竣工,經費56萬餘元。落成典禮特別選在對日本人具有殖民統治台灣象徵意義的617「始政紀念日」當天舉行,翌日開放三百餘位官民參觀內部。6月30日,完成業務移轉。
這座日本時代所建的第二代台北郵局設計者為栗山俊一。鋼筋水泥造的建物外貼褐色面磚,與幾年後完工的台北高等法院(今司法大廈)貼綠色面磚異曲同工,為防空保護色,且結構體堅固耐震,若遇非常狀況,可供市民避難。
郵政、電信原本一家,台北郵局一樓為業務室,二樓為郵局辦公室,三樓為電信局。1937年6月,自動式電話實施之後,郵政、電信始行分家,一稱郵便局,一稱電話局,此為台北郵局大樓內保有郵政與電信兩種機能的原因。
台北郵局樓高三層,一樓門廊有五個半圓拱的廊柱,伸展於主建築體之外,相當氣派。但是,渾然一體的設計,後來不幸被強迫拆毀,原因有二:一為擴大空間,加蓋一層,而成四層,雖勉強保有原山牆式樣,但可笑的是被毀的門廊,竟以平面的綠色大理石貼面,極不協調,可說已破壞古蹟本體。另一個原因是北門周圍因興築高架道路,影響平面車道,而不惜向郵局的門廊討空間。
三級古蹟的台北郵局,外貌可言「今非昔比」,但仍是台灣郵政史的見證。
2013年,台北郵局以古蹟再修,新貌重現,惜門廊無法恢復。位居南海路的郵政博物館,雖和「南海學園」成了「綠帶園區」,但是,如果將台北郵局的郵務經營遷出到南海路,而將台北郵局古蹟活化,轉型為郵政博物館,和北門、舊鐵道部廳舍串成一個「博物館園區」,可能更有意義!
◎本文取自《城內舊事──台北建城130周年》
真讚,感謝分享!
回覆刪除謝謝!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