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稻江歌人醫師」林清月(上)


台灣第一位開設西醫醫院、西醫綜合醫院的「稻江歌人醫生」林清月,現今有關他在醫療、台灣歌謠方面的文章,資料多來自莊永明三十幾年前的舊:〈趣味歌謠別有天──台語歌曲導師林清月和日據時代的台灣歌謠研究〉(刊於19797月《雄獅美術》101期)、〈新歌艷唱北里──林清月與台灣歌謠〉(刊於1980416日大同半月刊628期),一再衍傳。現將大同半月刊的舊文,分醫療篇、歌謠篇全文刊載,部分資料,稍做更新。
林清月肖像與簽名,刊於1919年1月《台灣日日新報》羊年名人欄。
民歌清唱兩先輩


民間傳唱之歌謠,多屬率直真情之流露,無待於筆墨,其立意之妙,令人讚絕。國風、子夜、讀曲,受文人重視,並非無由;可惜我國對於民間歌謠的蒐集、整理,缺失仍多。

清嘉慶甲子年(1804年),一個不大知名的學者華廣生,蒐錄民歌,編輯成《白雪遺音》,並留下了「小小曲本是心愛,……萬兩黃金也不賣。」的佳句。

傳唱、研究台灣歌謠有兩位別執迷的聞人,一位是現任(指本文寫作當時的1970、80年代)「胡適講座教授」黃得時的尊君「晴園老人」黃純青,他擁有「月光光」的綽號;一位是「台灣流行歌曲的導師」林清月。

研究鴉片先驅者

林清月筆名有林怒濤、林不老、訴心難(素心蘭諧音)。1883年(清光緒9年)1月19日出生於古都台南。生父鍾國棟為清廷官吏,生有五男,林清月居長,因相士指其「八字」需奉兩姓香火,乃出嗣為林姓姑丈家為養子。養父林汝聘為清朝秀才,晚年設私塾教學,林清月自幼即從養父勤習四書五經。

12歲那年,台灣淪為日本統治;14歲時,入台南國語(日語)傳習所,為第一期生,受課半載,已能說得一口流利暢順的日語,因此結業後,受雇於總督府台南醫院當翻譯,醫院同仁因他聰明穎悟,乃鼓勵他報考剛設立未久的台灣總督府醫學校(今台大醫學院前身,初設時稱:土人醫師養成所)。18歲北上就讀,在該校修畢預科一年、本科四年的課程,成為第四屆畢業生,是台灣醫界的前輩人物(依「台灣第一位博士」杜聰明的紀載,醫學校的畢業生第一屆三人,第二屆一人,第三屆十人,第四屆九人,人數均極少),其畢業年次,較翁俊明、杜聰明早了九年,較蔣渭水還早了十年。

嗣後在日本赤十字社〈紅十字會〉台灣支部病院(現址為長榮海事博物館,機構為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前身)、台灣病院(今台大醫院前身)服務,期間在日籍教授吉田坦藏指導下,累積了五年的臨床經驗,此間他對於鴉片癮患的戒治研究最具心得,成為台灣研究鴉片戒治問題的研究先驅。

日本人在台灣的鴉片政策,採取專賣制度,鴉片的收入成為台灣總督府的重要財源之一,台胞受鴉片毒害不少。林清月下苦心詳細觀察數百名鴉片癮患者,在《台灣醫學會》雜誌第65號發表一篇數萬字論文。他並獨創方劑用「海洛因」與「那可汀」(尼古丁)之混合劑,稱之為「海那散」,做為戒治鴉片癮者的藥物,其治療成果幾近九成。他還回大陸祖國考察鴉片吸食狀況,寫了一本《地球上阿片之運命》,1920年刊於《台灣日日新報》,1923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台灣西醫第一人

1910年,林清月28歲時,在大稻埕建昌街一丁目(1922年改稱港町,今貴德街)創設宏濟醫院,一般咸認是台灣人自行開設西醫醫院的第一人,後來才有謝唐山(大林清月一屆的總督府醫學校學長,開創順天外科醫院)、林嘉東等人的私立西醫院開業。

宏濟醫院建物早已無存,其位置為於貴德街、西寧北路八十六巷交叉路口之西北角,即大稻埕千秋街店屋、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的斜對角,醫院樓高二層,曾在洪水淹沒河岸時,做為災民收容所。

今日(指本文寫作當時的1970、80年代)大稻埕的耆老提起林清月的大名,無不口碑頌德,林清月屬內科、小兒科醫生,長於治療關節炎和氣喘,且林清月雖為西醫,亦積極研究漢藥秘方。1915年5月,聘醫學校畢業生魏清壬、周宗源,分理醫務。兩位醫師後來都各自開業,均為名醫。魏清壬即「台灣小兒科之父」魏火曜叔父,他在宏濟醫院服務到翌年10月,後來在新竹開鶴山醫院,周宗源後來在古亭開博濟醫院。

當年日本人是決不找台灣人看病的,有一次,一位重病的日本人,購好船票,準備到基隆待船返日就醫,但是一來不堪旅途勞累,二來經不住別人推薦林清月之醫術,乃退了船票,逕請林清月醫治,多年的宿疾竟然痊癒了,使日本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台灣私設的綜合醫院,也以林清月所規劃的為最早。雖然建昌街的宏濟醫院曾擴建,但仍不敷使用,遂於1917年6月,在日新街媽祖廟(慈聖宮)後面興建了一所占地千坪的綜合醫院,該年底遷入,林清月自任院長暨內科、小兒科主任,1918年5月,延聘洪我爵(皮膚科主任)、林傑卿(眼、耳、鼻、咽科主任)、周宗源(外科、產婦人科主任)、劉崇崑(外科、產婦人科主任)等醫師,分設各科診療,醫院的落成典禮亦於5月盛大舉行。

第二代宏濟醫院的地址為日新街東市三丁目14番地,位在現今的涼州街、重慶北路交叉處,惜因林清月的經營理念沒有成功,投資此龐大事業,利息負擔沉重,以致舉債過多,產權轉為台灣商工銀行(今第一銀行、第一金控前身)所有,宏濟醫院另行搬遷。

1930年1月,戒療鴉片癮者的台灣總督府台北更生院成立,原設於中央研究所的瘧疾研究所,因空間狹小,3月即遷入宏濟醫院舊院舍。光復後,改為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是「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反共復國」口號高漲時期所設的機構,一直到「終身職」的老國民大會代表在民意下被迫退,才裁廢。

這座極有意義的紅樓建築物,卻因產權所有者第一銀行在市政府有意列管為「市定古蹟」永久保存之前,連夜將之夷為平地,甚為可惜,現今是大樓與停車場。

日據時代,台籍醫師和日籍醫師相互劃清界線,互不往來,在台北市台籍醫師有「台北市醫師會」的組織,而日籍醫師則另成立「台北醫師會」,各自為政;及至日寇掀起戰爭,加緊各方面的控制,統治當局乃下令合併兩者成為「台北醫師會」,派日籍醫師負責領導。

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台北市因受美軍飛機轟炸,滿目瘡痍,許多省籍醫師認為戰後的防疫工作是刻不容緩的大事,因為在這種青黃不接的時期,再有傳染病發生,則後果堪虞。周百鍊與洪長庚乃聯合醫學界人士17人發起籌組「台北醫師公會」,一方面配合政府徵收,一方面協助展開衛生行政與醫療工作。

1945年,受降典禮還未舉行,台灣行政長官公署尚未正式成立之前,台北市醫學界同仁先於當年10月18日成立了「台北市醫師公會」,並打破了一切地域成見與派系觀念,共同推舉年高德劭的林清月擔任首任理事長。

4 則留言:


  1. 宏濟醫院建物早已無存,其位置為於貴德街、西寧北路八時料像(當為86巷筆誤)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