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綠蔭盎然的台北東三線道(今中山南路)遠眺中央研究所,畫面左邊的教堂為幸町教會(今濟南教會前身)。
|
1909年今日(4月1日),日本時代最重要的產業、衛生學術研究機關──中因研究所開所。
北方島國的日本, 統治「南方之島」的台灣,「入島問俗」是施政的依循,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時期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以「台灣統治救急策」提出革新台政方案,他認為「問題沒有經過探究,不宜預先聲明一定的政策,因為政策是依時、地、情境,講究順應的方式來推展,所以須待適度的明確調查之後才確立。」
台灣的風土病和各種疾病,是日本殖民統治者所亟欲了解與撲滅的,調查、研究台灣的氣候、風土、社會、民俗、文化以及衛生等各方面問題,刻不容緩,因為如不從中改善,遑論進行產業開發。雖蘭日本時代初期專賣局有檢查課、殖產局有試驗所、醫學校也有各種實驗研究,各有所司,但規模甚小,集中事權,有所必要,於是後藤新平決定成立一所大規模研究機構。
1906年,日本帝國會議通過1907年度起連續5年以115萬元的預算興建總督府研究所,廳舍坐落於大加蚋堡三板橋庄東門外(1922年台北改町制後,屬於幸町)1909年,部分廳舍竣工,於4月1日正式開所。
首任所長由醫學校(今台大醫學院前身)第二任校長高木友枝兼任,他當時出差歐美,遂由長野純藏代理所長;所長之下,設有一位技師與五位兼任技師,兼任技師包括醫學校教授堀內次雄(1915年接任高木友枝為醫學校校長)。
總督府研究所包含化學、衛生學兩部,衛生學部又分為細菌學及寄生蟲學、傳染病源、病理預防治療法、熱帶衛生、藥物學及毒物學、家畜傳染病及有關殖產發展的細菌等項目。其中,山口謹爾技師研究血清免疫學及蛇毒,並研製狂犬病預防劑,成果斐然。
隨著台灣產業以及日本帝國南進政策的進展,研究範圍日益擴大,研究所於1921、1939年兩度改組。1921年8月2日,納入原先各行政部門的糖業實驗所、種畜場、茶樹栽培試驗場、園藝試驗所等研究機構,改組成為「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下設農、林、工業和衛生四大部門以及11個散布各地的支所,積極進行調查與研究,利用實驗結果製造並販賣種苖、種畜及細菌學的預防治療品等。1939年,中央研究所裁撤,其所轄研究機關各自獨立作業。
杜聰明曾在中央研究所衛生部從事藥理學研究(1920年升任研究所技師),對鴉片、蛇毒、藥方研究,成績斐然。他說:「中央研究所是台北帝國大學成立以前,有幾(許)多斯界權威者,在台灣之學術研究中心,對農業、工業及衛生開發上有很大的貢獻。」
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在東城牆的醫學校與幸町教會(原稱「國語禮拜堂」;今濟南教會前身)之間,建物宏偉,日本時代台北醫院(今台大醫院前身)院長小田俊郎有如此描述:
「中庭有廣大草坪,外側有寬闊的陽台式走廊,以大圓柱支撐著挑高的天花板,對內地(日本)來的人而言,是罕見的建築物,台灣地跨熱帶、亞熱帶,其氣候、風土、疾病等與日本殊異,研究所確是為配合台灣獨特的研究而建造的。」
目前原址的西式建築,已不復存在,另蓋現代式中式建築物,為台灣最高教育行政機構——教育部辦公大樓。
教育部的南側仁愛路一段一號「醫學院二號館」,和北邊的中山南路三號「濟南教會」,都是市定古蹟,而教育部因是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改建的現代建築,失去了文化定位,這豈是教育當局為覓新的辦公室找上學校用地,而做的決定,所能思考的問題?
◎本文整理自《城內舊事──台北建城130週年》、《台灣醫療史》
真讚,感謝分享!
回覆刪除謝謝!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