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台北老街


《台北老街》於1991年出版,收錄了在《大同》雜誌「台澎風物誌」專欄的台北篇章,以「台北人寫台北事」的人文情懷,鏤刻台北老時光。

這本「老」書已出版二十年了,部分內容當然需要更新,今年國家圖書館票選代表台北市的書籍,雖榮幸入列,希望未來若再版時,能有修補增訂之機會。
撰寫「台北老街」系列的第一篇是刊在《大同》雜誌1986年2月號的〈大稻埕茶香歲月〉。
自序
 
一起走向台北老街(寫於1991年4月3日)

我是土生土長的台北市人,換一句較文雅的說詞是:「台北市是我生於斯、長於斯之地。」

「台北人寫台北事。」是我撰述這本書的動機。

台北市,今天是一個「世界性」的大都會,生活在這個全球矚目,但是幾被國際社會所「遺棄」的「首都」,我們應該從什麼角度、什麼立場、什麼眼光來探討它呢?

這是我平常會思考的大問題,台北市今日的地位、今日的處境,確是一團「謎霧」,思索如何「走向未來」,對於「走過從前」,不可不知。

歷史上的台北市,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應該研究的問題,自是多角度、多層面、多元性;然而,我覺得人人去親近它、關懷它,是最迫切、也是最實際的問題,眞的,台北市不僅是「住」的地方,而是「想」的地方,不是「消費」的都市,而是共存共榮的都市。

於是,我建議我們以嚴肅的心情,一起走向「台北老街」!

做為一位「台北老街」的「導遊」,我並不具資格,只因我是大稻埕人,應該要有這種勇氣。
大稻埕,一個多麼親切的鄉土地名,可惜被歷史淹沒了,被人們遺忘了,現在青少年已經少有人知道台北市曾經有這麼一個名為「稻埕」的地名。

如今,有人問我是哪裡人,我總是以「惟桑與梓,必恭敬之」的語氣,答稱:「大稻埕人」。

我出生的大稻埕是建街清末的建昌街,當時已被日本人改稱為「港町」。童年歲月,我未得嗅及稻香,卻聞得茶香;曾在「亭仔腳」踩著鋪成如地毯、薰茶用的茉莉花上跑,也曾攀著疊成像一座座城堡的茶箱爬,當然也涉過淡水河的河水、玩過河岸的沙堆,……對於一個都市兒童來說,這一切宛如鄉下孩子的捉泥鰍、焢番薯、灌肚猴(蟋蟀),一樣的富於樂趣。

鄉下孩子可以穿梭於田埂,奔跑於草叢,而我卻是在「老街」踱來踱去,貴德街我走過千萬遍,迪化街也至少來回走過六年;童年歲月,我並不知道這條歷史街道的歷史故事,但是,我熟悉每一棟建築的造型,山牆、女兒牆、匾額的多采多姿裝飾,也是我繪畫的素材,小時候,我的圖畫是很受到稱讚的。

我了解的雖然只是台北的一隅,卻帶領大家同覽大台北,應該說是有所備而來,不是「不識(音八)路,夯頭旗」。這本書的付梓,肯切的希望大家遊了解台北──目前台灣的首善之區開始,進而去認知台灣的一市一鄉、一鎮一村,能夠心懷鄉土,放眼世界,雲遊天下時,才不致於「迷失」,或是連「歸人」或「過客」的身分都不清楚。

跮踱老街,有心之士,盍興來乎?

篇目

引言──河、街、印象

﹝卷一‧老街巡禮﹞
艋舺到萬華的興衰/台灣第一名剎龍山寺/文風丕盛的大龍峒/大稻埕的茶香歲月/台北的沒落貴族/歷史台北──迪化街訪古/延平北路訪今探昔/台北城的故事/台北城內的名建築/西門町采風錄/劍潭圓山敍舊/中山北路前段風情錄/饒有園林之勝的古亭/松山寺廟與青色山脈

﹝卷二‧新境素描﹞
士林和芝山岩/台北溫泉鄉──北投/名山勝景話陽明/台北市的湖光水色/蛻變的「黑鄉」──南港/以「景美」自許的景尾/人文和自然交疊的木柵/台北最後一塊綠洲

附錄:台北市法定古蹟一覽表

更多書籍資料按此

2 則留言:

  1. 莊先生 您好:

    莊老師對迪化街有做了很多的資料,老師對迪化街也有很深的了解,因為我正在尋找迪化街的歷史,可否請教莊老師???

    回覆刪除
  2. 給「匿名」
    這裡雖然是莊永明老師的部落格,但管理維護者並不是莊老師本人,而是由編輯YM管理,因此,相關問題將由YM轉達。
    不知道您(姓名?先生或女士?電郵?)想要請教莊老師什麼?請具體說明問題,將代為轉達莊老師,再回覆予您。
    莊老師在《台北老街》、《大稻埕逍遙遊》等書籍,都有介紹迪化街,您可以先參考。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