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8年3月3日 星期六

遞信局新大樓啟用

遞信部左翼及正面外觀,拱形入口大門上方有「遞信部」額刻(紅圈處),兩旁懸掛著日本國旗。
1924年今日(3月3日),台灣總督府遞信局全部遷入新建大樓(今國史館),開始辦公。

1895年,日本占據台灣,日軍進占基隆後,設立水陸電報分局、野戰郵便局(郵局),隨著日軍的南下,台北、台南亦陸續設置,當時台灣各地武裝抗日蜂起,台灣屬「軍政時代」,因此郵務、電信係由總督府陸軍局管轄。

1896年,撤廢軍政,改施民政,民政局(1898年改稱民政部)下設置通信部,統轄台灣通信事業,之後分別於1897年、1901年、1919年改稱通信課、通信局、遞信局。1924年12月,改稱遞信部,隸屬新成立的交通局,管轄事務包括郵便、儲匯、簡易保險、電信、電話、海運航路等,時代進展下,後來又加入放送(廣播)、航空等事務。

1919年,台灣總督府(今總督府)竣工時,遞信局因空間不敷用並未遷入,而是仍在總督府舊廳舍辦公。1920年初,和台北郵便局一起編列預算準備興建新的辦公廳舍,該年7月,遞信局新廳舍動工,由森山松之助設計。1923年3月17日舉行上梁典禮,1924年2月底大體完工,便開始進行疏遷,為替貯金(儲匯)課、庶務課文書係於3月1日先進駐辦公,3月3日,遞信局全部啟用;4月24日,內部裝修完善,開放民眾參觀。

新大樓建築總經費62萬餘元,和1930年代的一些官方建築一樣,摒棄了複雜的屋架,採行水平線條屋頂,簡約的現代主義明快處理,但仍保有西方古典式樣的柱廊。一樓為仿石牆面,大圓拱門入口挑高設計,未採行突出門廊,是考慮到台灣總督府後方的區域內,有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台灣總督府圖書館等單位,騰出空間,自是設計必得納入的因素。二樓立面林立著十二根長柱,由二樓延伸至三樓,採希臘複合式的語彙,彰顯其華麗莊重的氣氛。

日新月異的通信科技發達的當代,遞信部自有其建設台灣、控管台灣的重要性。做為通信總部,內設有庶務、監督、工務、海事、電氣、財金等單位。由於業務日益增多,完工7年後(1931年)裝設了電梯,雇用了兩位日本小姐做「電梯小姐」,負責關門和操控。兩位大和姑娘,應是台灣第一代的電梯小姐,但遞信部屬於「官府」, 民眾難得進來,所以和兩位電梯小姐同擁一個小小的上上下下「箱子」,必是少數;翌年菊元百貨開幕了,也設有商用電梯,吸引不少台灣人前去試鮮,由於對電梯不知何以名之,竟然叫之「流籠」,「去城內坐流籠」,成了話題。

太平洋戰爭期間,官府機構林立的台北「城內」,被美國軍機密集轟炸,毀掉不少建築,遞信部很僥倖躲過劫數。

戰後,曾充當郵電總局、電信總局辦公大樓,後由行政院交通部進駐,由於空間不敷使用,1971年在屋頂增建一層,由三層變了四層,第四層雖是配合原建築外觀設計,但色調仍難一致,而有強制戴上了一頂不對稱帽子的感覺。

交通部另覓新址,離開了長沙街一段二號後,這棟市定古蹟,已成國史館,後在大廈內另闢總統、副總統文物館。

◎本文取自日本時代報刊、《城內舊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