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台灣第一位揚名國際樂壇的音樂家──江文也


江文也幼年就離開家鄉,但他魂牽夢繫的是台灣,曾說:「我認為南海那個美麗的白鷺之島的血液是無比的美麗、優秀的。我抱著它而生,也將死去,這不僅僅是願望,而是這樣做下去。

江文也,原名江文彬,1910年今日(611日)出生於「小基隆」(今三芝鄉),里居地是舊名「蠶仔厝」的新庄村。六歲(另有一說法是八歲)隨父親移居廈門,十三歲渡日,後來進入東京武藏高等工業學校,學習電氣工程。雖然,他唸電氣,但以音樂為終生事業;雖然,他離開鄉土,但作品「譜出了台灣人的心靈」。
江文也步入音樂之途,是從聲樂開始,再從日本樂壇巨人山田耕筰學習作曲。江文也的樂壇生涯,可說是在參加兩次(1932 年及 1933 年)日本全國音樂比賽聲樂組連續入選開始。由於有此成績,得以參加知名的藤原義江歌劇團,成了職業演唱家。
1934 年,旅日的台灣同胞在東京組織台灣同鄉會,並通過由楊肇嘉所提出之議案「舉辦一項深具意義的文化活動──暑期返鄉鄉土訪問音樂會」,江文也義不容辭報名參加。同年八月五日,幾位在日本進修的音樂家搭船返鄉,舉行了台灣第一次的巡迴音樂會,分別在台北、新竹、彰化、台中、嘉義、台南、高雄等七個城市,進行為期九天的演出,處處轟動。

短暫的巡迴演唱,江文也不忘趁此機會蒐集了台灣各地的民歌資料,帶回日本,做為日後創作的素材。
返回日本後,江文也以管絃樂「白鷺的幻想」(作品二)參加日本第三屆全國音樂比賽,獲作曲組第二名,這是他第一次在作曲比賽中脫穎而出。此後頻露鋒芒,每年都有斬獲。1936 年,參加柏林奧運舉辦的第十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藝文比賽,參賽作品是管絃樂「台灣舞曲」,獲得管絃樂曲入選獎,這項殊榮,使江文也成為台灣第一位揚名國際樂壇的音樂家,也是他一生之中最膾炙人口的「軼事」。
1938年,江文也離開日本,到北京擔任師範大學音樂系作曲教授,並從事中國古代文化和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日本為推行「大東亞共榮圈」政策時,曾「借用」他的才華,為國策電影「東亞和平之途」配樂。戰後,江文也繼續蟄居北平,歷經「反右」和「文革」兩次風雨,被捲沒在政治浪潮中,一度過著「把飯桌當鋼琴,十個手指在桌面上乾彈的日子。
江文也曾說:「追求總不如捨棄,我該徹底我自己!」但鄉土並沒有拋棄他,客死北平前,「江文也熱」吹襲到台灣來,大家重而認識這位第一個在國際樂壇上揚眉吐氣的民族音樂家。江文也的「前衛作品」、悲劇生涯和神秘的色彩,贏得不少掌聲和再三「安可」,「落幕」後,我們實在有太多太多的「思想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