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碧潭吊橋落成

1940年代,台北帝大醫專部(今台大醫學院前身之一)「馬術社」學生舉行遠騎活動時行經新店「碧橋」,可清楚看到吊橋構造扎實,橋欄造型簡潔、優美,與光復後至今數次整修後的樣貌,大為不同。

1937年今日(9月20日),新店碧潭吊橋「碧橋」舉行竣工暨通行典禮。

新店位於台北盆地東南端,新店溪入盆地處的東岸,河水澄碧,潭邊巉巖屹立,有「石壁潭」、「碧潭」等稱呼,奇石巨岩,倒影水中,景緻優美,是台北近郊泛舟消暑、中秋賞月的好去處。1927年,入選「台灣八景十二勝」,名列「十二勝」之一。

新店街與碧潭對岸安坑一帶的交通,歷來仰賴渡船。1932年左右,為開發碧潭對岸為景觀森林區、促進地方發展,曾有台、日籍商人計畫合資在碧潭興建鐵線橋(吊橋),橋上除人行道外,還預計鋪設輕軌,過橋須收費。後來因為新店街這端的輕軌架設可能影響新店街交通與市街美觀、建橋後停用原本的渡船是否恰當、合作者中有人退出等種種因素,一直懸而未決。

2018年9月8日 星期六

「台灣第一公民」林獻堂

台灣文化協會」在1927年發生裂痕,右派抗爭、左派奪權的局面下,身為和事佬的林獻堂有意擺脫此「混局」,乃與兩子攀龍、猶龍作環球旅遊,以遂早年之願,履印英、法、義、德、丹麥、荷、比、西、瑞士、美等國。一年的行旅,林獻堂細心考察歐美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紀錄觀感,完成《環球遊記》,發表於《台灣新民報》,連載 共152 回。圖為林獻堂父子在萊茵河畔留影。

埋頭人不見,豈是為逃名;
祇恐渾荊棘,徒傷雪玉清。……林獻堂「菜頭」詩

去國七載,林獻堂曾傷感悲懷寫下:異國江山堪小住,故園花草有誰憐的詩句,這位晚境孤寂的老人於1956年今日(9月8日),在日本東京都杉並區久我山寓所抑鬱辭世。享年76歲。

林獻堂名朝琛,號灌園,以字行,1881年11月1日出生於阿罩霧庄(今台中縣霧峰鄉),父允卿,舉人出身,官至道台:他7歲啟蒙,一直潛心舊學,可說是儒家思想所薰陶的人物。
20歲,這位「阿罩霧三少爺」就成為家族「代言人」,日人雖有意拉攏他,但林獻堂總虛與委蛇;1907年,他旅日時,得晤梁啟超,聽了任公一番諍言,而啟迪其「非武裝抗日」的思想。

2018年9月1日 星期六

台灣歌謠講座,歡迎來聽!

國立台灣圖書館「與作家有約」9月份講座,由莊永明主講「台灣歌謠:我聽 我唱 我寫」,全場以台語講授,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們參加。

時間:9月15日(星期六)14:00-16:00
地點:國立台灣圖書館一樓簡報室
         (如施工改至4樓雙和藝廊)

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

1911年的大颱風

1911年8月底颱風後官員巡視台北府後街(今館前路)淹水的情景,府後街與府前街(今重慶南路一段至靠近衡陽路口)是當時台北「城內」淹水最嚴重的街區。

1911年今日(8月31日),強颱侵襲台灣,各地豪雨成災,在台北所造成的災情甚至被稱為「六十年罕見」。

而在此之前,8月26日才剛有颱風登陸台灣,導致濁水溪鐵橋被沖毀、大安溪附近火車翻覆,台灣各地尤其是南部,災情嚴重。 

8月31日下午,台北風雨漸強,至晚間七、八時,強風豪雨來襲,淡江(指淡水河)水漲二三丈。橫流汎濫沒平陸……大廈高樓倒將棋,土崩瓦解無全屋。各市街水漲數尺,濁浪滔滔,房舍淹水、倒塌,屋瓦紛飛,連台北新公園的樹木都被拔倒數十棵。

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台北的永久兵營

1935年「台北市鳥瞰圖」上的永久兵營(藍圈處),步兵第一聯隊南側為山砲隊。

1904年今日(8月14日),號稱「東洋第一」的「永久兵營」舉行軍隊移轉入駐典禮。

日本殖民台灣,先期所派台灣總督,都是陸、海軍大將,雖在1919年改任文官總督,後期還是由武官總督軍臨台灣。

武官駐台,有軍司令官、軍參謀長、台灣守備隊司令官、台灣步兵聯隊長,階級從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不一而足,當然派遣的日本軍不在少數,軍管台灣的統治,不言可喻。

台北市除台灣軍司令部外,第一聯隊和山砲隊所占土地,是最大的區塊之一。日本守備隊軍人、派遣來台灣服兵役的新兵,和台灣人隊,施予軍事訓練。訓練中心設於台北東門外的「永久兵營」,為兵營駐屯之地,其建設計畫始於1896年,日本陸軍省及台灣總督府並派相關人員到錫蘭、爪哇等英、荷殖民地考察熱帶兵營建築。

2018年8月8日 星期三

鐵牛仔車來了!


1959年建昌鐵工場「興農鐵牛牌」廣告,興農鐵牛耕耘機配裝美製引擎,售價高昂,1號機7500元,2號機則上萬。當年,在農地大展身手的耕耘機,能否開上公路或駛入城鎮都市?限速多少?尚無法規制定,常引起農民和警察之間的糾紛。
耕耘機表演大會,是台灣邁入農業機械化時代最生動而具體的象徵,台北東區仍是農田的時代,曾於1957年今日(8月8日),在敦化路(今敦化北路前身)農地舉辦耕耘機作業表演大會。

在「反攻復國,提高生產」的時代使命下,台灣於1950年代後期開始邁入農業機械化時代。1955年,政府從日本引進「快樂農夫號」耕耘機;美援機構──農復會和台大農工系農機組也著手訓練農機專業人才,省農會、各縣農會等機構不時在各地舉辦美、日引進的耕耘機示範表演會,大力推廣。

農業機械化被賦予的時代任務,在農業方面是節省勞力、深耕增產、節省二期稻作後改做其他作物的時程,在工業方面,則是促進鄉村小型工業及一般機械工業的發展。而為了「促進台灣農業機械化之早日實現」,中國合作事業協會,中國土地改革協會及台灣區機器工業公會等三個團體於1957年8月8日聯合舉辦耕耘機作業表演大會。

2018年8月4日 星期六

防癆協會成立

防癆郵票第一年圖案是金碧輝煌的蟠龍,第二年起連續四年較吻合公衛保健的訴求,比如1955、1958年這二張。之後圖案的類型多樣,1959年為蔣宋美齡肖像,之後幾年又以她的畫作為圖案,是典型「反共抗俄」時代的產物。而在「棒球三冠王年代」,防癆郵票也曾出現棒球場上的精采畫面。

1952年今日(8月4日),以推動肺結核防治工作為宗旨的「台灣省防癆協會」成立。

肺結核俗稱「肺癆」,在日本時代的統計中,每年奪走數千人的寶貴生命,日本殖民政府在1930年代積極推動結核預防宣導活動,至日據末期,年死亡人數稍減。

光復初期,醫療制度廢弛,公共衛生推動不力,再加上戰時的慘重破壞,造成衛生條件惡劣,以及醫藥的匱乏、民生的貧困、營養的不足等因素,不只是結核病猖獗,原本大致控制的天花、霍亂、真性腦膜炎等傳染病也逐漸流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