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20年3月12日 星期四

「稻江音樂家」王雲峰(下)

王雲峰晚年照,這張珍貴老照片的取得,係由王雲峰之子交由莊永明翻拍而來。

1932年今日(3月12日),上海聯華影片公司於前一年攝製的「桃花泣血記」默片在大稻埕永樂座劇院上映,這部「以桃花起興,描寫喜怒哀樂」的愛情悲劇,如上篇所述,王雲峰譜曲、詹天馬填詞的電影宣傳歌〈桃花泣血記〉,一曲而紅,在台灣傳唱。

不久,〈桃花泣血記〉也飄過黑水溝,流行到對岸中國的福建廈門。王雲峰於戰後加入「台灣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團(今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前身),一次,團員中有人在練團休息時間吹奏起〈桃花泣血記〉來,從「唐山」隨行政長官公署陳儀長官來台的團長蔡繼琨,正好走了進來,聽了此曲,好奇的發問:「你們台灣人怎麼會這一首廈門流行的電影宣傳歌?」蔡團長表示他在廈門聽到有人哼唱這首歌,而且當地還很流行的。團員馬上指著王雲峰說:「他就是〈桃花泣血記〉的作曲者。」蔡繼琨才恍然大悟,這首日本時代台灣人的創作歌曲,竟然已經跨過海峽,從台灣過唐山,傳唱到「中國人」的耳朵去了。

在台灣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團時期,王雲峰擔任管樂隊隊長,樂團的成員不僅有他在日本時代帶領的永樂管絃樂團的授業弟子;他的女兒王麗仙和女婿薛耀武也是樂團的要角,一位拉小提琴,一位吹豎笛。

王雲峰譜寫的作品不多,據他自己的說法,僅有〈城市之夜〉、〈歸來〉、〈深閨怨〉等37首;他最為大家所懷念的作品數1948年和他「道友」李臨秋合作的〈補破網〉,而此曲也成了他的「封筆之作」,殊為可惜。

〈補破網〉原為一首情歌,但是發表之時正是台灣歷經戰火餘生之後不久;太平洋戰爭期間,台灣遭受美軍飛機轟炸的都會區,處處坑坑洞洞,猶如一張破網,民眾期待復原的心聲,從此歌的三段歌詞:「找傢俬補破網」、「全精神補破網」、「從今免補破網」的循進「三部曲」,可以看到了「希望(與「漁網」諧音)」。

〈補破網〉曾經一度被列禁歌,在沒有第三段歌詞前,當局審定是「灰色」;但從王雲峰創作的〈補破網〉旋律,引用了二個小節的〈梅花〉,卻被宣揚是「愛國歌曲」,至於是哪二個小節雷同,只要兩首歌分別哼唱後,就感覺得出來了。

王雲峰在譜寫〈補破網〉之後,一直到74歲辭世為止,再也沒有作品。這或許是他對當時台灣大量翻唱東瀛歌曲而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無言抗議吧!
1970年代後期,我拜訪王雲峰之子吳作仁醫師(從母姓;曾任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想做他父親王雲峰的口述資料。吳醫師在大稻埕甘谷街行醫,他約我晚上八點去診所,我準時到達,才發現候診的病患還有七、八位,護士告訴我吳醫師正忙著,他知道跟我有約,但是很抱歉,非等病人看完不可。那天到了十點多,才開始進行採訪,隔天,他還有不少的掛號病人會來,所以只能壓縮時間,做扼要對話。

他提到當年他的父親創作〈桃花泣血記〉這首曲子,是以小提琴做為譜曲的樂器,每寫下一首樂段,就問他們兄弟:「好聽否?」

吳醫師最後說他父親的照片,僅有一張,掛在建國南路家中的牆上,如有需要可以去翻拍。之後,我請《雄獅美術》月刊發行人李賢文跟我一起去,從牆面拿下那張王雲峰留著卓別林式鬍鬚的遺照,進行翻拍,從鏡框取下,再裝上掛回,費了不少時間。

這張王雲峰的照片,後來被人廣泛使用,他們從《雄獅美術》的那篇文章所附照片加以翻拍,就成了自己的影像資料。

王雲峰其實不能僅以民間音樂家定位,雖然他兼具了涉足流行樂壇的身分,但是對於「正統音樂」,王雲峰也有其地位,他可說是「學院的音樂人士」,畢竟他和家人以及子弟都曾奉獻給台灣省立交響樂團在成長過程中的歲月。不過,他仍然將自己定位為「民間樂人」,他曾說:「我的音樂生活,偏向民間社會,與那些被視為不高尚的民間音樂共同浮沉,同甘共苦。」

王雲峰雖非出生於台北,但19歲以後,就長年住在大稻埕,也因此他的音樂創作生命都在此「茶香之地」,難怪他以大稻埕人自居。這位「稻江音樂家」,他的音樂創作和音樂生活,已經留名於台灣音樂史!

◎本文取自日本時代報刊、莊永明〈台灣交響樂團的稻江音樂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