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

圓山動物園開場

圓山動物園於1933年11月23日舉辦動物慰靈祭時的《台灣日日新報》新聞照片,照片中的大象,是歷年慰靈祭活動中,參拜動物亡靈的動物界代表。
1916年的今天(4月20日)下午二時,圓山動物園舉行正式的開場典禮,動物園係台北廳於1915年5月以大正天皇登基的「御大典紀念事業」為名,收購1914年「大竹娘曲馬會」會主片山竹五郎開設之民營小型動物園,並擴充設施而來。

關於動物園的建設,1908年為慶祝「縱貫鐵路全通」,全台各地都有相應之建設,當時已有輿論建議興建動物園與植物園、水族館等設施。

1910年,殖產局台北苗圃(今台北植物園前身)計畫設立動物園,1911年,殖產局附屬博物館(今台灣博物館前身)亦計畫將動物飼育場擴大為動物園,這個最初的台北動物園計畫,最後落實在1913年以「博物館附屬動物園」名義,設在林業試驗場台北苗圃之內,於該年5月1日開園,收容的動物除了原先博物館飼養的熊、猿,還包括總督官邸庭園飼養的的孔雀、鶴、鹿等,為一小型的動物園;圓山動物園開設之後,於1915年年底將動物移轉至圓山動物園。

在片山竹五郎於1914年於圓山公園經營小型動物園之前,巡迴動物園、動物馬戲團已出現在台灣,大約在1910年開始,該年年初,台北新起街市場(今西門紅樓前身)內,已有日本人經營的「動物奇觀」,展出鳳凰鳥、駱駝等動物。後來,陸續有三、四個日本人經營的動物園來台展出,先後在新起街市場、大稻埕日新街市場等市場展出,有的還巡迴台灣各地,如矢野動物園,廣受歡迎。


片山竹五郎的馬戲團「大竹娘曲馬會」係於1914年1月來台在各地巡迴演出,片山竹五郎以台灣氣候適合飼養動物,遂訂購虎、豹、鴕鳥、袋鼠等數十種動物,於該年4月5日在圓山公園內的空地開設一個小型的動物園,入場票價為成人10錢,小孩和軍人5錢。翌年5月,台北廳將其收購為官營。

1916年,台灣總督府舉行日據以來至當時為止最大規模的展覽會──台灣勸業共進會,台北廳趁此擴充動物園設備,4月20日,舉行開場典禮。當時,為了擴張動物園所需的經費,台北廳擬強制捐款,引起輿論反彈,而有「人民的膏血,成動物的食料」之議。

1920年,台北實施市制,翌年,動物園移交台北市役所(市政府),改稱「台北市動物園」,但民間仍慣以「圓山動物園」稱之。當時,圓山動物園已號稱東洋第一大動物園,後來,又與東京、京都、大阪、京城(今首爾)並稱日本五大動物園。

圓山動物園初成立時,入園票價是成人5錢,小孩3錢,至1940年代,為成人15錢,小孩軍人5錢,若逢夏季夜間開放、動物慰靈祭等特殊活動,則半價甚至免費入場。

夏季夜間開放,稱「納涼會」,由台北市役所主辦,1930年首辦,大抵於七月下旬至八月初舉辦,為期數天到二周不等,期間有各種表演、煙火施放等活動,此活動持續到1937年。

祭祀園內死亡動物的「動物慰靈祭」,1929年開始固定在每年11月23日舉辦,該日為日本的新嘗祭(收穫祭)。慰靈祭最初是由台北市內各佛教日曜(周日)學校主辦,後來台北帝大(今台灣大學前身)、台北醫專(今台大醫學院前身)、獸疫血清製造所、台灣軍等單位也加入,共同祭拜實驗用動物、死亡之軍馬、軍犬等動物亡靈。

日據末戰爭時期,台北市役所唯恐盟軍空襲導致猛獸出籠、走散而傷人,於1943年年底以電擊方式處死獅子、虎、豹、熊、狼等肉食性動物,製成標本,這些動物遺骸,以前可以在動物園標本室看到。

光復後,動物園為國府接收,重新出發,大批購置動物。1986年,以園區過於狹小,遷建木柵至今。當年,台北市政府決定遷建前,莊永明曾建議不要輕易廢園,圓山動物園七十幾年的歷史,得來不易,應改為「圓山台灣動物園」,成為收養、研究、繁殖台灣本土動物的中心,甚至如日本奈良一樣,將梅花鹿「生態放牧」,和遊客打成一片,培養民眾愛護動物之心,惜乎,這個呼聲微弱,「圓山動物園」終究還是成為歷史名詞了。

◎本文整理自《台北老街》、日本時代報刊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