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淡水河河岸從南京西路的九號水門到民生西路的十一號水門,水岸沙洲,有露天歌廳……,特別座是竹製有背靠的躺椅,只要有人上座,便會有服務小姐,端上一杯茶,特別座更有插上一隻長蚊香的服務……
1967年代台北市地圖上的大稻埕河岸,延平區、建成區為現今的大同區。藍色框內第九、第十水門之間的圓圈為延平公園,也就是昔日的淡水河畔露天歌廳所在。
|
我從小聽台灣歌謠,成長唱台灣歌謠,壯年寫台灣歌謠;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為台灣歌謠「立言」,只是希望大家因讀,而樂於聽,更喜歡唱!
《台灣歌謠——我聽、我唱、我寫》是我將前後二、三十年來所撰寫有關台灣歌謠文章,修正、改寫、增補後結集成冊。
黃昏時分的老歌手
小時候有過深刻的聽歌記憶,近黃昏時分,不論寒、暑,只要不下雨,巷口必傳來嘹亮歌聲;一位老人家身穿黑色唐衫,腋下夾著一隻黑傘,腳穿一雙布靴,踽踽而行,背有些駝,身高應不會超過150公分,引吭高歌時,精神抖擻,這位老人家都是以山歌調唱「七字仔」。
老人不知何許年歲,清癯的臉,陽光長年燙印在五官上,顯得黝黑,留有一小簇山羊鬚,顯然表示他不再是「做田人」或「做穡人」(工人)。「人未到聲先到」,我一聽到他的歌聲,馬上衝出門,站在亭仔腳,入神地聆聽老人歌唱;這位非職業的歌手,似乎認為有人能分享他的歌喉,就是最大收穫。
他是所謂的「走街仔先」(遊盪江湖的賣唱者),還是要以「唱遊詩人」來佳譽這位老人,我無從給他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