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0日 星期五

詹天馬與「天馬茶房」

左圖:詹天馬肖像(拍攝於1927年),圓框眼鏡是他的標誌之一。中:1930年中國電影「火燒紅蓮寺」在台放映,廣受歡迎,「名震全島」,連台北放送局都請詹天馬上電台解說電影劇情,該片因賣座好,連拍十幾集,圖為1931年在永樂座上映時廣告,箭頭所指為該片的「說明者」(辯士)為詹天馬。右圖:1940年「天馬茶房」廣告。

1939年今日(5月10日),大稻埕名「辯士」詹天馬創立的「天馬茶房」開業,是一間供應咖啡、茶飲、餐點的「喫茶店」。

「辯士」是默片時代電影院必要的編制人員,他們舌燦蓮花、妙語如珠地做劇情解說,是觀眾觀劇的一種享受。詹天馬和王雲峰是日本時代中期大稻埕最紅的電影辯士,不少人是衝著他倆去花錢買票進戲院。

詹天馬,本名詹逢時,曾是「稻江詩人」趙一山的及門弟子,早年投入新劇運動,是「星光演劇研究會」」(話劇團)的重要幹部,後來向日本人習得「辯士」本事,以擅長解說日本劍客「鞍馬天狗」聞名,被稱為「台灣夢聲(夢聲,為日本國內名辯士德川夢聲)」,可見其功力與名氣。

因擔任「辯士」,詹天馬成了「名士」,衣著考究,是大稻埕有名的「尖頭鰻」(紳士),據說,他頭戴呢帽、手持洋拐杖,昂首漫步在大稻埕太平町(今延平北路)街上時,人人矚目。



1931、1932年間,詹天馬親赴上海引進「桃花泣血記」、「戀愛與義務」等影片,在重新裝修的「永樂座」戲院放映。「桃花泣血記」上映前,不知是誰先出的點子,認為如果替影片製作宣傳歌曲,很容易招徠觀眾,於是詹天馬依電影劇情創作歌詞,將電影本事化為傳統歌仔句法的「七字仔」歌詞:
  文明社會新時代,戀愛自由才應該;

  階級束縛是有害,婚姻制度著大改。
歌詞中的新觀念,震撼了當代年輕人的心緒。詹天馬確實是廣告高手,總共十段的歌詞,並未將劇情述畢,而是在最後留下伏筆:「欲知發生啥代誌,請看桃花泣血記。」亦即欲知後事如何?請看本片分解,觀眾得要掏錢進電影院,才能看到結果。

〈桃花泣血記〉這首電影宣傳歌經由王雲峰譜後,四處傳唱,電影大為賣座,成了「台灣第一首流行歌曲」,揭開了1930年代台灣創作歌謠風潮的序幕。

詹天馬是日本時代一等一的電影從業人員,曾任「永樂座」經理、「雙蓮座」戲院經理、「台灣第一劇場」顧問等職務,為「稻江映畫界四人男」之一,亦曾開設「天馬映畫社」,進口中國片、洋片來台放映,名聲響亮。此外,他也曾經和1934年〈雨夜花〉流行歌的作詞者周添旺合作,推出「雨夜花」廣播劇,錄製成唱片販售。

1935年,詹天馬參與了台灣第一個歌壇從業人員的社團組織──「台灣歌人協會」。該年,日本殖民政府舉辦了20世紀台灣第一大博覽會──始政40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為此,經營永樂座的陳天來家族又在大稻埕投資興建了可與日本國內一流電影院比美的「台灣第一劇場」。博覽會會期中,特邀中國的京班小三麻子來台演出「三國演義」等劇,大受歡迎,台灣總督府總務長官平塚廣義前往看戲時,正是由詹天馬擔任解說,可見其優異的日語能力。

在詹天馬投資的事業中,「天馬茶房」因後來1947年的歷史悲劇「二二八事件」在現今廣為人知。天馬茶房開設於1939年5月10日,標榜為大稻埕唯一的高級茶房,具有「新時代」感覺,店內飲料、食具、音樂等,都很講究。

店址位於太平町蓬萊閣通(巷弄),也就是大稻埕三大廟之一的法主公廟對面,餐廳坪數不大,但充分利用空間,一樓是咖啡茶點,二樓是西餐大廳,三樓是特別沙龍。光復初期,其廣告詞曾言明是「大稻埕方面的公會堂(公共聚會場所),敬請各界利用茶會、座談會、記者招待會、音樂會、同樂會、小展覽會、雞尾酒會、結婚典禮……」。有一則廣告文案「天馬茶房銘」係仿效唐代詩人劉禹錫〈陋室銘〉,頗具創意,想必是出自文采斐然的詹天馬筆下,茲錄於下:
  天本在高 雲青則晴 馬不在肥 神動則馳 斯是茶室 惟吾特名 
  坐席和氣靄 佈置精潔雅 談笑有紅人 往來無白丁 
  可以聽音樂 閱新聞 無嘈雜之亂耳 無浪費之誤評 
  南洋咖啡香 西餐奶餅好 孔兄云 何不往之
日據末戰爭時期,詹天馬曾在大稻埕港町(今貴德街)德記洋行被徵用的戰事廣播政宣站擔任囑託(約聘人員)。戰後不久,曾以「親日」罪名,遭受短暫的縲絏之災。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此事件肇因於當年2月27日傍晚發生在天馬茶房門前的緝查私煙糾紛事件,星星之火,因而燎原。翌日,台灣人發動了反暴政的抗爭,引起官民衝突,終在當局報復下,不少台灣精英和無辜百姓被莫名其妙地被逮捕和屠殺。

「二二八」長期以來是歷史禁忌,「大稻埕是二二八事變的原爆點」也就少人知曉,直到數十年後,這個台灣史上的悲劇才被討論。事件50周年之時,官方在事件爆發地點附近塑立「二二八事件引爆地紀念碑」,但不是在當時已拆除的天馬茶房舊址前。

天馬茶房何時歇業,尚待查證。晚年的詹天馬,雖曾投資圓環附近的大中華戲院,但已逐漸從台灣文化圈上隱退。1953年,因心臟病逝世,享年52歲。

◎本文取自日本時代報刊、《台灣歌謠鄉土情》、《大稻埕逍遙遊》、《台灣紀錄片研究書目與文獻選集》、詹金枝老居士事略(http://www.bodhi.org.tw/index.php?sid=5.3.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