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4日 星期六

大稻埕天主教會堂落成

1907年(左)、1913年(右)落成的大稻埕天主教會堂。

1913年今日(5月4日),大稻埕天主教會堂(今民生西路「聖母無原罪主座教堂」)舉行落成典禮。

天主教在台北的佈教晚於馬偕創建的基督教長老教會,大約在1880年代開始宣教,幾年後,即興建教堂,因信徒漸增,不敷使用,便於1906年在大稻埕新店尾街(1922年台北市實施町名改正後屬「蓬萊町」;位於現今民生西路、寧夏路一帶)興建新的教堂,1907年4月完工,分別於4月28日、7月4日舉行盛大的開堂與落成典禮。

這座日本時代「第一代」的大稻埕天主堂外觀宏偉,是全台規模最大的教堂,因屬天主教道明會,又稱「西班牙教會堂」,也稱「天主公教會堂」,當時在台北的信徒約有四百餘人。


但是,這座典雅的天主堂完工沒幾年,因台北市進行市區改正計畫,教堂正好位在新道路(今民生西路)上,遂於1911年決定遷移至原址北邊,翌年拆除、新建新教堂,於1913年4月底竣工,5月4日上午九時半,舉行莊嚴隆重的落成典禮。典禮上,廈門、香港的教會人士及台灣官紳1500餘人與會,台灣各地的信徒也有一千餘人前來參加,盛況空前。

當時,全台信徒共九千多人,共13座天主堂、30個布教所,其他還有附屬學堂與孤兒院等慈善機構;1917年,大稻埕天主堂在鄰近創立靜修女中。

相較於1907年的第一代天主堂,1913年落成啟用的第二代,規模更大,外觀更宏偉壯麗,高聳的尖塔,是大稻埕醒目的地標,時常出現在日本時代台、日畫家以大稻埕為題材的畫作中。

日據末期,美軍頻繁轟炸台灣,1945年5月31日「台北大轟炸」時,市區遭受重創,大稻埕天主教會堂與對街的蓬萊婦產科都中彈被毀,光復後於1959年重建至今。

◎本文取自日本時代報刊

1 則留言:

  1. 莊老師 您好:想請問老師是否可以安排平日上午的導覽活動。我們是學校單位 (高中生40人)。不知如何跟老師聯絡,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