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一家親──百年家族影像文化展」是2011年12月在北(林安泰古厝雨前樓)中(鹿港丁家大宅)南(屏東市蕭氏家廟‧阿緱地方文化館)巡迴展出的特展,展出宣教師馬偕、醫師世家台南韓石泉家族、霧峰林家、高雄陳家、鹿港辜家、攝影家鄧南光、新竹李澤藩……等近百幅跨地域、跨年代的珍貴家族紀念照,以及各個家族的小故事。以下這篇文章係為展覽專輯所寫。
《台灣一家親》書影和林安泰古厝展出時的場景,兩位日籍觀眾正在翻閱巨型照相本。 |
台灣開發,源遠流長,不論在本島、離島,原住民生根長久,漢民族落地,也歷經不少寒暑。
黑水溝隔著島嶼與大陸,渡海的故事,不時發生,唐山過台灣,來來去去,不同時代、不同世代,各有悲歡離合的歷史。
台灣的前哨站澎湖,元代即設有官署,台灣第一座廟宇――澎湖媽祖宮會坐落在離島,自有淵源。
漢人從原鄉分香分靈渡海來台,落地生根,建有祭拜神明的寺廟,有敬祖溯源的宗祠,有數代群居的家族,都是家恩、鄉情、國慶的「食果子,拜樹頭」顯徵。
尋根溯源,翻閱大部頭的「台灣移民史」,如果以「一個時代,一個身分」做為解說,雖然有人以「史觀」來論,顯然會批評粗淺,但是以「移民斷代史」而言,以下說明,必會獲認同:
災民:鄭芝龍時代,已有少數移民渡海,來此「荒島」,係因福建省發生大饑荒,百姓飢不保身,官員無策,經鄭芝龍獻計,數人配發一牛,赴台自找生計,以減輕閩省負擔。
外勞:一六四二年,荷蘭人從澎湖轉進台灣,統治台灣不及二十年,其間開墾、剝奪台灣產物,向對岸「中國人」招募農工。農勞離鄉背井,以「外勞」身分,做紅毛番的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