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台北西本願寺本堂竣工

1928年西本願寺舉辦法會的情景,左後方為鐘樓,右後方為樹心會館;當年4月,本堂舉行地鎮式。
1931年今日(12月31日),真宗本派西本願寺(今西本願寺廣場)新建的本堂竣工。

日本佛教隨著日本殖民統治進入台灣,包括曹洞宗、日蓮宗、真宗本派、淨土宗、真言宗、真宗大谷派、臨濟宗等教派,於1895至1898年間,紛紛來台布教。其中,京都真宗本派本願寺(又稱西本願寺)於1895年即有從軍布教使來台,1896年,派遣開教使來台,在台北設立布教所,最初布教所設在北門外的至道宮(亦有文獻為魯班廟),稱「本願寺派台北布教所」,亦稱「台北西本願寺」。

後來西本願寺在新起街買地建寺,1900年興工,該年升格改稱「台北別院」(1929年改稱「台灣別院」),1901年竣工。但1905年公布的台北市區計畫中,西本願寺正當「城內」通往新起街的預定道路上,遂於1908年買下鄰接的土地,建築群逐步分年施工,主要的建物年代如下:

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台北測候所

日本時代的台北測候所外觀。
1897年今日(12月19日),台北測候所新建的廳舍竣工移轉,即現今公園路中央氣象局所在位址。

台灣氣象觀測源於清末主管海關總稅務司,也是創立中國郵政業務的英國人赫德所推動,然而未將氣象事業予以奠基。

日本據台第二年(1896年)3月31日,總督府公布測候所官制;7月12日,公布制訂台北、台中、台南、恆春、澎湖島等五個測候所。

海島台灣,風雲變化,日炙雨淋,與民生關係密切,而且國際的氣象情報互通,也是時代需求,所以日本人對在台發展的氣象事業,極為重視,於是創立測候所,充實觀測網。

台北測候所成立之初,係借用民政局的房子,新建的廳舍於1897年12月19日竣工、移轉,建物外觀被戲稱為「墨水壺」,因為距地面15公尺的「風力塔」,形似筆桿插在墨水壺上。

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台灣第一批火車票

清末台北到錫口(松山舊名)的火車票,當時的台北站,係指「大稻埕火車票房」。
清末劉銘傳主政台灣,銳意發展新政,其最重大的交通建設為1887年動工的鐵路。1891年10月,「台灣第一段鐵路」從大稻埕至基隆段竣工。北基段計有六個火車票房出售車票,火車票係「廢物」利用,所謂廢物係指「龍馬郵票」。

劉銘傳在台灣創辦現代化郵政,為改良印刷粗劣的郵票,乃交由駐在滬尾(淡水舊名)的英國領事館,轉向倫敦Bradbury Wikinson公司訂製一批新郵票,以雕版刻印刷。圖案採用中國民間農曆新年流行的龍鳳錢馬貼紙圖案為基礎繪製,郵票的中心圖案,龍屬上半,馬在下半,上書FORMOSA,下寫CHINA,右側為「大清台灣郵政局」,左側為面值「制錢貳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