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震災義捐音樂會」於8月9日巡演至中壢時的宣傳海報,海報上方為災區慘狀。 |
台灣第一次由台籍音樂家組成的巡迴音樂會是1934年的「鄉土訪問音樂會」,惟其行程僅限於台灣西海岸幾個都市,而第二年1935年的「震災義捐音樂會」則遍及全台,窮鄉僻壤也予深入,堪稱台灣第一次全島性巡迴音樂會。
「震災義捐音樂會」緣於當年4月21日上午6時,新竹州南部及台中州北部一帶發生了強烈地震,(7月17日零時發生第二次大地震),據統計,3千餘人喪生、1 萬多人輕重傷,災民多達26萬人,是台灣在20世紀死傷最慘重的地震。
台灣總督府為重整災區,成立了「震災地復興委員會」,歐美各國也都紛紛捐助,在日本的「台灣同鄉會」和中華民國駐台北郭總領事更發揮同胞愛,展開各式各樣勸募工作。其中,「台灣同鄉會」就是前一年「鄉土訪問音樂會」的推動者,1935年震災後不久的5月5日,台灣同鄉會在東京日比谷公會堂舉行「震災義捐音樂之夜」(拓務省、東京市後援),江文也及其他多位日籍音樂家登台演唱。
繼前一年後援「鄉土訪問音樂會」之後,「台灣新民報社」再度扮演重要角色,發動了網羅在台音樂家的「震災義捐音樂會」,以配合民間捐助活動。這一次音樂會係由蔡培火負責,主要演出的音樂家,台籍有林秋錦、陳信貞、高錦花、蔡淑慧、高約拿、李金土、林澄沐等人;日籍有三浦富子、渡邊喜代子、原忠雄,另有歐美籍的戈爾特、麥克勞特、藍都露斯夫人等人。
1935年7、8月間,「震災義捐音樂會」在全台36個城鎮,舉行了37場演出,前後達50餘日,東台灣如花蓮、玉里、台東都涉足,可以說是「台灣新音樂」最廣泛的一次深入民間「訪問」,是台灣新音樂史上第一次全台巡迴音樂會。
此次音樂會發售的入場券,分為白券1元、青券5角、紅券3角三種,收入用以充當賬災基金。蔡培火還創作了一首「震災慰問歌」,自己譜曲,在每一場音樂會上獨唱,由他的長女蔡淑慧伴奏,「四月天,花紅稻葉青;大地鳴動,頃刻厝倒平。可憐啊!身屍塞塞盈,塞塞盈。……」哀傷的曲調,使不少聽眾聞之熱淚盈眶。
震災義捐音樂會除了發揮同胞愛之外,還有更深一層意義存在。1935年7月29日晚間,台灣新民報社假台北鐵道旅館舉行「出演招待慰勞會」,該社常務董事羅萬俥致感謝詞說:「這一次舉行的音樂會,目的固然是在募捐救濟災胞,但是在另一方面,相信在鼓吹音樂趣味,安慰各地民眾,提高本地文化,也有很大貢獻。尤其是在各山村僻地,也都舉行,這在啟蒙高尚的音樂知識上,無可疑義的,也收到很大的效果。……」
1934、1935年這兩場「台灣第一」的音樂盛會,撇開當時召集「動機」不談,僅從「台灣新音樂史」角度觀之,其社會性、教育性、藝術性的「扎根」工作,就留下了不可抹殺的深遠影響。
◎本文取自《台灣第一》、《台灣紀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