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台灣工友總聯盟成立

1928年「台灣工友總聯盟」在蓬萊閣召開成立大會時紀念照,大門門柱上懸掛著蔣渭水(前坐者右5)面對台灣政治運動團體分裂所提出的口號:「同胞需團結,團結真有力」,但會後遭日警沒收。
日據時期,如火如荼的「農民運動」直接催促了勞工階級的覺醒,為了爭取勞動工資的提高、勞動時間的縮短,以及勞動條件的改善,台灣各地紛紛成立「工會」或「工友會」。

1927年4月,日資的高雄「台灣鐵工所」解雇了一名工人王風,勞方認為資方無端將他開革,一致要求使王風復職,但是廠方拒絕,於是120名工人糾合高雄市六百多名勞工在「鹽埕町」成立「高雄工友會」,以團體力量和資方對抗,但交涉結果,資方並不讓步,且將一百廿多名員工集體辭退,此事引起全島勞工及「台灣文化協會」的公憤,爆發了全面性的同情大罷工。


此後,勞資糾紛蝟起;「先覺者」蔣渭水因受孫中山先生及改組後的中國國民黨所昭示「喚醒民眾」與「扶助農工」的影響,深認有結合各地、各種工會,組織全島統一性工會,以指導工人運動的必要,乃極力促成組織台灣工友總聯盟。

1928 年2月19日,「台灣工友總聯盟」在蓬萊閣舉行成立大會,數百名各地工友與會,分乘六十餘輛汽車遊行台北市區,午後二時,於蓬萊閣會合,拍攝紀念照之後,即展開創立大會會務;當日,台北市南、北兩警察署總動員警戒。

台灣工友總聯盟是台灣民眾黨的「行動組織」,本部設於台灣民眾黨本部,即日新町2丁目10番地(為最初之本部;後遷至今天水路45號),民眾黨的「幕後領袖」蔣渭水是聯盟「顧問」。

創立之初,台灣工友總聯盟有29個團體,會員六千餘人,一年之內,便發展為擁有四十多個加盟團體、會員多達14,000餘人的龐大組織,規模遠超過前一年(1927年)5月5日同樣於蓬萊閣舉行成立大會的「台北工友協助會」(亦稱「台灣工友協助會」),事務所設於太平町,為比較左傾的工運團體。

第二年(1929 年)2月11日,台灣工友總聯盟在台南市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以下的提案:

「八小時勞動、生活標準的制訂、失業津貼之發放。」(台南梁加升提案);

「會員遭受刑求時,由聯盟向當局抗議、各工友罷工時應事先取得總聯盟的承認,印刷情報資料分發各區工友。」(詹木生提案);

「健康保障法、職工扶助法。」(宜蘭楊蘭生提案)。

大會結束後,於台南市武廟舉行民眾演講會,講題有:「勞動運動的思想」、「工人生活的經濟組織」、「工人的使命」、「工場生活的使命」、「台灣工友聯盟往何處去」、「工人的解放運動」、「精神與人格」、「工人生活的改造」等。

1931年2月,台灣民眾黨遭到取締,被強令解散;台灣工友總聯盟和民眾黨的密切關係,「正如兄弟手足,一旦兄遭夭折,則弟的悲憤交集,不可言喻。」雖意圖重振旗鼓,但當年 8月,蔣渭水不幸病逝,聯盟頓失所恃,在群龍無首下,不僅未能「接棒」,反而走上瓦解之路。

◎本文取自《台灣紀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