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南路入口的台北市消防局城中分隊,原為日本時代的本町消防詰所(後改稱台北消防署),有著高高聳立的消防瞭望塔。日據初期並未嚴格規範建物防火設施,建物又多以木構為主,台北市街民宅、官廳常遭祝融火噬,後來便興建此一瞭望塔。
|
重慶南路一、二段,可以用「城中中央大道」譽之。
清代台北城的城垣成了三線路後,城內這一條幾乎貫穿台北城心臟地帶的幹道,依然是城內的主要動脈,但是以「政治大道」等閒視之,則輕忽了其文化的意義。
「城中中央大道」,沒有西側的中華路和東邊的中山南路那麼寬濶,這兩條「三線路」,一是西城牆、一是東城牆被拆除後所規劃的。重慶南路在日據初期分屬府前街、文武街,1922年劃為「本町」,因前端有「台北停車場」(今台北火車站),尾端有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檢查局、台北地方法院以及台灣銀行等,代表行政、司法、金融的壯觀建築,正是殖民集權象徵,以「本」做町名,不知是有意還是巧合。
「本町」在戰後成為了重慶南路一、二段的這條中央大道,清代是文武街,乃因有文廟、武廟在街前而得名,日據之初即被雙毀。
重慶是抗戰的陪都,遷台後,以「臨時首都」台北的「中央大道」名為重慶,必有用意。
重慶南路在城內,而重慶北路在城北的大稻埕,原先有台北火車站阻隔銜接,各有出入口的「前站」和「後站」,從大稻埕進城,或從城內出城,得花錢購買「月台票」,否則必須走延平南、北路,跨過三不五時會碰到火車的平交道。
重慶南路在整軍備武的年代,十月十日的國慶閱兵,受校部隊、坦克車隊、三軍儀隊,整齊步伐聲、轔轢車隊聲,響徹雲霄,這條「中央大道」成了展現保家衛國的國防實力的「兵戎之路」。
十月慶典為了閱兵而封街的重慶南路,平常日子,人車來往如常,亭仔腳(台語,意指騎樓)的人比馬路的車,要來得多。
書香洋溢的年代,重慶南路有不少書局、報攤,因此「重南書街」名號, 不脛而走,全台各地不少人慕名而來,不管是不是「愛書人」,只要有找書、看書、買書的需求,必來此挖書。
徘徊重南書街,不必奢望讀萬卷書,每一家書店,進了門,左翻右看,大半天就如此打發掉,「人生無聊」這種廢話,沒有人敢在書街說出口。
作家蔣勳有一段文字記述學生時代的重南書街;少年蔣勳如此回憶:
「初三那一年,別人聯考逼人,我卻常常待在重慶南路的書店,站著看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四大本,太貴了,買不起,所以每天站在書架邊看,看到必須回家了,在頁角上偷偷摺一個角作記號,
第二天來可以接著看。⋯⋯我就在一個摺角一個摺角,讀完了整套《戰爭與和平》。」
有些揹著大書包的初中生,穿著卡其布的童子軍服,放學後,先到重南書街,進了書店,面櫃而立,墊起雙腳,從書櫃上取下書來,一路看下去。沒幾天的重複行為,《藍與黑》、《星星月亮太陽》這些抗戰的愛情文學,全進了腦內,不用花零用錢去買一本。
重慶南路入口,由忠孝西路進來的東側第一棟建築,是台北市消防局城中分局,門口經常停著幾輛紅色消防車。書街的第一個印象,似乎令人覺得很突兀。
入「書街」,一家一家的書店,會讓人不知從哪一家逛起,此刻,不妨回首再看看停置消防車的那棟建築物的前身——「本町消防詰所」,這棟類似燈塔型的建築,高度幾乎與總督府高塔齊觀,高樓上二十四小時有人駐守,台北市盡在鳥瞰之中,哪個地點失火,隨即下令消防隊緊急出動。彼時,電話施設不普及,而且木構房子特多,消防安全不得不有此措施。
日據時代,這條路讓人留有歷史印象的,只有兩家大型書店,一是「台灣書籍株式會社」,一是「新高堂書店」,也就是戰後的台灣書店和東方出版社。
台灣光復後,以及自1949年台北市成了「戰時首都」之後,不少大陸歷史悠久的出版名店紛紛選擇在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成立「台灣本店」。商務、世界、中華、正中、啟明這些大陸老字號出版社,由台北分店升格為「台灣本店」。
商務印書館,1897年(光緒23年)成立於上海,1947年10月在重慶南路一段37號成立台灣分館,次年年初開業,後改為「台灣商務印書館」,以別於上海本店。
說起商務,必然和王雲五連結,他在上海時代即入館服務,打響了商務名聲。他在台灣擔任過行政院副院長,1964年到1979年又重掌台灣商務15年,任內重刊《東方雜誌》, 出版「人人文庫」、「萬有文庫」等。這家「老字號、金招牌」的出版社,從仿古版古籍,直到《未央歌》,都是優良讀品,其招牌的辭典——《辭源》更是不少人想擁有的工具書,而王雲五正是「四角號碼」檢字的發明人。現今,這項漢字查索的創意,一如林語堂發明的「中文打字機」,已為時代淹沒。
商務的《辭源》,必令人想起中華的《辭海》,都是經典的辭典,不僅是老學究書房的必備,青年學子不少人也不惜節衣縮食,想擁有其中的一部,放置書桌查考。
《辭海》、《辭源》以外,遠東圖書公司的漢英、英漢辭典也是學子最愛,梁實秋主編,就是品質保證。他是師範大學英文系教授,啃英文的學生群,不少是想唸好英文,而後走上留學之路,實現「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美夢,好的英文辭典,自然找遠東。
重南書街,有不少出版社所發行的招牌書,即使不是人人一冊,多數人也都閱讀過,譬如世界書局朱生豪所翻譯的莎士比亞戲劇、遠東的《雅舍小品》、陳之藩的《在春風裡》、《劍河倒影》,這些雋永的文學作品,迷倒不少「文學青年」。
年少的,東方出版社是他們的首選,1950、60年代的學生,多數人都看《東方少年》雜誌;東方是接收日據時代的新高堂書局,創店於1898年(明治31年),是台灣日據時代最大的民營書局,據說「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都需向其下單訂書。
台北市長游彌堅(任期為1946年至1950年)曾是東方出版社掌舵人,他很重視兒童讀物,策劃了不少青少年世界名作的中譯。東方出版社的福爾摩斯、亞森羅蘋系列偵探小說,是不少學童的最愛。
重南書街,如果是為了某特定讀物而去,往往會遺漏了不少好書,畢竟多家的書局,各有各的品牌,各有各的出版路線,所以還是需要一家一家的去挖寶。書街的地圖在多數人的記憶中,仍然可以拼湊出來的。
◎本文取自《城內舊事──台北建城130週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