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

三工早,重一工;三冬早,重一冬

新年到,在此以「三工早,重一工;三冬早,重一冬」,與大家相勉勵,日日勤勞充實,年年順遂平安。

這句俗諺的意思是說:「早起幹活三天,就多賺得了一天;三年起來得早,就等於多做了一年的活。」
﹝詞解﹞工:天,三工,即三天。
                重:賺得、增多,剩餘的意思。
                冬:年。

「一日之計在於晨」,「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都是鼓勵我們「黎明即起」的嘉言;在老年人的心目中,睡懶覺是一種蹧蹋,因此每天得和「日頭」(太陽)比賽,看誰起來得早,「透早就出門,行到田中央」,不是去呼吸新鮮空氣,而是「做穡」(幹活),多做一刻鐘,必能多一刻鐘的成績來;汩汩而流的汗泉是不欺人的;三日「重一工」、三年「重一冬」的理念,因而產生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勤勞生活。

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

台灣非武裝抗日的首次外交戰──第一次台灣議會設置請願

今年是議會設置運動90周年,也是台灣文化協會90周年。

1921年的今天(1月30日),由林獻堂領銜,台灣新民會、日本留學生等178人連署,經貴族院江原素六、眾議院田川大吉郎為介紹人,向第44屆日本帝國議會貴族院、眾議院兩院提出請願書,要求設置台灣議會、民選台灣議員。

1923年第3次議會設置請願活動抵達東京火車站時,新民會與台灣留學生前往聲援的情景。當時,「台灣第一位飛行員」謝文達駕駛「台北號」飛機,在東京上空投擲傳單助陣。
爭民權,是台灣議會設置運動的基本精神,肇因於日本在台實施的六三法、三一法,讓台灣總督有權制定法律,成為集行政、立法、司法大權於一身的台灣土皇帝,台灣人全無置喙餘地,任其宰制。

1918年,林獻堂等人在東京成立「六三法撤廢期成同盟」,要求撤廢六三法,取消總督的特別立法制,但因為容易和日人的「內地延長主義」混淆,便轉變為「台灣議會設置運動」。

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

西螺大橋通車紀念戳


昔日濁水溪除鐵道橋外,並無大型橋樑可供人車通行,1936年,地方人士組成「濁水溪人道橋架設期成同盟會」,向台灣總督府陳情建橋。翌年,即1937年動工,但當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續工程受戰局影響而被迫停工,只剩橋墩孤立在溪上。

台灣光復後,經過「西螺大橋續建委員會」的奔走,終於在1950年由台灣省政府交通處、公路局籌建,由美援會商請美國經濟合作總署資助鋼料,但是,原本預期當年秋天抵達的鋼材,因韓戰(1950.6.25-1953.7.27)關係,於1952年才分批抵達,並於該年底完工;1953年的1月28日,「遠東最長公路大橋通車典禮」盛大舉行。

2011年1月26日 星期三

台灣醫療史──以台大醫院為主軸


《台灣醫療史》封面,大圖為日本時代台中州霧社的原住民孩童接受齒科治療,左上小圖由上而下依序為:馬偕宣教時為民眾拔牙、創設台灣第一家私立婦產科醫院(1920年創立)的高敬遠醫師於1917年擔任醫官時檢查病患的情景、1960年代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支援設立的「牛奶站」發放奶品情景。
﹝自序﹞

一九九三年,我為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撰寫「台灣先賢先烈專輯」的第一本書《韓石泉傳》問世之後,韓石泉哲嗣韓良誠、韓良俊昆仲即建議我再接再厲,執筆寫出台灣第一本的「台灣醫學史」——其實當時我正想加快速度,把已經寫作有年的《台灣歌謠傳》趕完。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在韓良誠醫師力薦之下,經戴東原院長允諾,我進駐了台大醫院東址大樓02—64的一間小研究室,「無業遊民」突然之間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辦公室,欣喜之情,可以想見,唯一缺憾的是它沒有一扇窗戶,可以調適工作疲憊的視力。

當初的計劃,是以一年的時間,完成一部以台大醫院為主軸的《台灣醫療史》,之所以會捨去用《台灣醫學史》之名,當然是諸多學術領域的探討,我沒有能力介入;其實作業之前,我對醫療知識,也是一張白紙,要以有限的「史學」知識,去建構一部醫學歷史,自然困難重重,所以每天窩在小空間的研究室,總是抱著惶恐的心情;「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堪以比擬我盡力收蒐資料的用心。

我在一九九五年年底,依照原計劃完成了三十萬言的初稿,上半年也為台大醫院慶祝一○○週年院慶所編撰的兩本紀念集:《台大醫院壹百年》、《台大醫院百年懷舊》,盡些綿力。

《台灣醫療史》這部著作,最早的安排是在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日出版,但卻因故延誤了下來;還好,《台灣鳥瞰圖》一書的出版,沒有使我在這一年的個人「寫作年表」上留下了空白!

2011年1月24日 星期一

大稻埕逍遙遊──台北文化搖籃地采風

《大稻埕逍遙遊》中文版第三版
﹝先踏話頭﹞(引言)
「柔媚的綠色的淡水河!
  歡躍的藍色的淡水河!
  美麗的金色的淡水河!
  潔淨的銀色的淡水河!」
國小四年級「靜靜的淡水河」所描寫的台北市母河,
是曾與我們共存共榮的河流,
記憶中的淡水河,
歷史上的淡水河,
舟楫往來的景況消失後,
它所孕育的大稻埕,
竟難再有「茶香歲月」的榮光,
變成了記憶中、歷史上的社區,
俟河清之日,
大稻埕也能夠再「重現江湖」,
「年貨大街」將不只是在歲末年尾,
而是日日年年的「鬧熱滾滾」!

﹝序﹞為〈大稻埕逍遙遊〉第三版而寫,2007.2.24
我和大稻埕有約

2011年1月21日 星期五

戕害健康的「鴉片令」

鴉片分成三種等級,這張吸食證是第三等(紅框)。
 1897年的今天121),日本殖民政府公布「台灣阿(鴉)片令」。
「鴉片食來腳蹺蹺,親像老猴吹洞簫。」「鴉片食了逐項會,也會做賊偷掠雞。」鴉片的毒害,從這二首民謠可見;伊藤博文曾在馬關媾和談判席上,宣稱:日本統治台灣後,必使台灣鴉片禁斷,但是日閥後以斷然禁絕「大有損害民情」,1895年日本內務省衛生局長後藤新平乃向台灣事務局總裁伊藤博文提出所謂「鴉片漸禁論」。
雖然日本人視吸食鴉片(日文稱阿片,民間稱「黑米」)、辮髮、纏足為台灣三大陋習,急欲革除,但因武裝抗日事件不斷,統治根基不穩,仍維持現狀,後來才確立漸禁政策。

2011年1月20日 星期四

4路、8路,禁止上路

4路、8路,因諧音和時代陰影等因素,缺席至今。
台北市早在1910年代即有民營巴士,因汽車屬稀有品,票價昂貴,並不普及。1930年,因市區道路拓寬,以及人口與都市空間的擴展,市營公車上路,以城內(約今中正區範圍)為中心,行駛到大稻埕、艋舺、古亭、圓山等地,和現今類似,有固定時間和一定班次,票價單程8錢;1940年,已有15條公車路線,編號為111路(含重複者)。
光復後,北市公車由公車處接管,外省軍人來台後,向當時的市長吳三連反應,說在中國打「八路」(匪軍),來到台灣卻搭「八路」,8路公車因而取消,諧音為「死路」的4路也連帶取消,這張1960年代公車處回數票背面的41條路線中,東西南北各有「0路」一線與139路,就是沒有8路和4路。

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台灣第一位德國醫學博士」王受祿

王受祿的博士證書,紅圈處為王受祿出生地──台南。

台灣第一位德國醫學博士王受祿,台南市人,生於1893年1月17日,1977年9月9日別世,享年85歲。

王受祿出生時,台灣尚隸屬清代版圖;1895年台灣淪日時,他年僅三歲。王受祿的父親王鍾山是府城宿儒,後來被日本殖民政府聘任為台南第一公學校漢文科老師。

王受祿的童年歲月,跟隨父親學習,建立基礎漢學的根柢。小學畢業後,考上當時台灣的最高學府──台灣總督府醫學校。1912年,也就是中華民國建國的那一年,20歲的王受祿以第一名畢業於醫學校。之後,返鄉奉職於台南醫院,擔任外科診療。5年後,自行開業,和晚三屆的學弟黃國棟合營回生醫院,他主持外科,黃主治內科。

2011年1月14日 星期五

本日圖片彙整 2

刊登期間:2010.12月~~2011.1.12


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監察院前的銅像

監察院原本是日本時代的台北州廳,這棟美輪美奐的西洋歷史式樣建築,在1915年落成時,台北州還不叫台北州,而是台北廳;台北廳之前,則是台北縣。台北州是在1920年第六次的地方制度改正時劃設,範圍為大台北地區與基隆、宜蘭,當時,全台劃分五州二廳,1926年再改為五州三廳,直到日本時代結束。

1915年新廳舍啟用前的台北廳廳舍,設在清代的台北府衙,位置大約是現今開封街、重慶南路、漢口街、館前路之間的區位。

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台灣鳥瞰圖

第一次發現這類鳥瞰圖是初中時在牯嶺街的舊書攤,我從地面上挑起了「新竹州鳥瞰圖」、「新高山阿里山案內」,以每張五元購得,當時即下宏願,要將全島各地區的鳥瞰圖蒐集完整。……
《台灣鳥瞰圖》1995年出版時的DM
﹝自序﹞
鳥瞰台灣.認知地誌
 
台灣是一個「好所在」!從十六世紀葡萄牙航海家的讚嘆:「美麗的島!」到後來明清流寓宦台文人所作攬景擷勝的詩文,都能解讀台灣的好山好水。

然而,前述溢美之辭,總是缺乏「鄉土情懷」為背景,容易讓我們掉落在「虛無」的美感之中;畢竟葡萄牙海員僅是從海岸初航而過,未曾登臨;而大陸來台作客的遊宦,對台灣的認識,也多是「一知半解」罷了。

台灣之美,由日據時代撰述《台灣通史》的連雅堂道出:「夫以台灣山川之奇美、波濤之壯麗、飛潛動植之變化,可以拓眼界、擴襟懷、寫遊蹤、供探討,固天然之詩境也。」他的見解,比起「外來人」自然較為貼切。

輿圖是重要的文獻,從西洋航海地圖所描繪的福爾摩沙,到清代的台灣地圖,不僅是古董級的藝術品,也是導讀台灣近四百年來歷史遞嬗、文化變遷和政治變易的重要資料。

西方海權時代,海圖中的台灣,大部分是被扭曲的,而且有的「後山」不見了,僅畫出了台灣的半壁江山。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國父‧中山橋與改朝換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在台北公會堂舉行,國民政府正式接收台灣。

1945年11月起,台灣各行政區街道開始改名,廢除町、丁目、番地等日本時代的舊稱。

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中華民國。台灣。 一OO (下)

1945年,台灣改朝換代,成為中華民國一省,就像中華民國初創時期「暫用」前清郵票一樣,也是使用之前的日本時代數字郵票加蓋字樣,做為通行郵票,使用至1946年10月。


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盟軍所提無條件投降要求,並於10月25日在台北遞交受降書,台灣終於脫離日本殖民政府統治,成了中華民國「海外」的另一行省。

中華民國對日戰爭熄火,但內戰燃燒,此時「解甲歸田」的「台籍日本兵」,有人投效國軍,赴海到大陸參加國共內戰,「為誰而戰?」其實不是他們想了解的問題,而是在戰後百業蕭條下,拿起槍桿,也是一種糊口的職業,有人在戰場失利,為共軍所俘,因而滯留大陸。

其實,日據時代的台灣人,扮演「台灣過唐山」角色的人,並不少。這些有「中國經驗」的台灣人,他們在職場、商場、學界等各方面,都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舉幾個例子,即可證明:音樂家柯子丑、畫家劉錦棠、導演劉吶鷗、作曲家江文也……等等,他們都在中國的藝術界占有一席之地。其他如畫家陳澄波、飛行家謝文達、作家張深切、張我軍等人,也都居住於彼岸,各有其志業。

中華民國的軍隊,培育了不少台籍將領,如蘇紹文、劉啟光、陳守山等,他們都是內渡到中國從軍,也參加了好幾場戰役。還有外交界如黃朝琴、學界如林朝棨、游彌堅等,不勝枚舉。

日據時代,前往中國經商、投資的人,也不在少數,如吳三連、楊肇嘉諸人,都有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