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

淡水河畔的德國生物學家

感謝朋友們熱誠來聽莊協發春季講座,55日場圓滿落幕,我們秋季講座再見。55日講題「大稻埕風雲人物」提到了紹達,這位在大稻埕生活了30餘年的德國生物學家病逝於1943年今日(57日),茲依據《活!該如此──莊永明七十自述》與日本時代報刊資料,彙整其生平如下。

紹達肖像,銀髮、白髯、黑鬚,體格魁偉。

1860年代,台灣開始接納外籍商人、外國傳教士;1885年,台灣建省,巡撫劉銘傳著手規畫大稻埕成「台北港」,期望藉著淡水河的河航之利,將大稻埕河岸建設成輸出、入口的集散中心,於是他以類似現今BOT案的方式,邀由李春生與林維源投資闢建「外人街」。

彼時,五大洋行已在大稻埕設立了跨國分公司,怡和、德記、美時、義和、新華利都設在千秋、建昌街,也就是日據後更名的港町,難怪此充滿「異人」情調的地區,被稱為「洋人街」。

洋人街除了洋行外,還有外交使節進駐的處所,美國公使館、丹麥公使館、義大利公使館、荷蘭公使館、德意志公使館聚集此處,大稻埕受歐風美雨洗禮,自有其因。到了日本時代,大稻埕和淡水、打狗(高雄舊名)、安平等港市被劃為「外國人雜居地」。

大稻埕洋人,除了做生意的「國際商人」,也有「文化人」在此居留過,有一位德國人紹達(Hans Sauter,亦稱漢斯‧紹特,或澤達),我聽音樂家呂泉生和文獻家廖漢臣談過他和家屬在大稻埕的故事。

紹達是位生物學家,1871年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抵區,畢業於慕尼黑大學,又於チューピーニエン大學專攻動物遺傳學。1902年31歲時,首度來台採集半翅類昆蟲標本,當時在安平待了半年。翌年至日本,擔任高校教師,後與日人結婚,任職於英商德記洋行。

1905年,紹達二度來台,因工作關係,居住於德記洋行設有分行的打狗、安平。工作餘暇,紹達足跡遍布中南部各地,雇用日人或台人協助採集昆蟲標本,他將標本寄回歐洲各博物館或賣給收藏家,且陸續發表將近300篇論文於歐洲各專業雜誌。

紹達在台灣所採集的生物標本,而今還典藏在德國博物館;台灣駐德的某位新聞官,曾在博物館發現到「寶島蝴蝶」,十分驚奇,返台時,曾打電話向我尋問紹達其人其事,因為我曾寫過他的軼事短文。

1912年,紹達遷居台北,落腳大稻埕。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方面他無法寄送昆蟲標本,一方面英、德敵對,遂被德記洋行解雇,生活陷入困境,再加上日本也加入敵對德國的陣營,他的一舉一動被日本人監視,採集宣告中斷。

一戰結束後,紹達擔任英語家教糊口,並在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今台大醫學院前身)擔任德語和英語教師,根據資料授課至1924年止,1925年台北高等學校(今師範大學前身)創校,亦曾在該校兼課擔任語言老師。至於他何時開始以教人彈鋼琴為生,尚待查證,或許是在一戰之後,畢竟他子女眾多,食指浩繁,經濟狀況不好。

1917年時,紹達的視力已開始衰退,到了1923年,為了健康因素,終止昆蟲採集。

二戰爆發後,日、德同盟,1941年的報紙曾以「日德親善卅二年」為標題,大幅報導卜居大稻埕港町的紹達,介紹他的生平事跡、對於昆蟲學的貢獻與貧病近況,當時醫專校長堀內次雄與杜聰明等多名學者、教授曾發起捐助,並為他祝壽。

而呂泉生之所以與紹達結識,緣於呂泉生在「台北放送局」(後來的台灣廣播電台,即中國廣播公司前身;館舍為現在的台北228紀念館)演唱修伯特藝術歌曲,這位當時臥病在床,聽收音機的德國老人紹達聽到「鄉音」,老淚縱橫,他因戰爭回不得德國故鄉老家,一家人流寓大稻埕。日後,他找到呂泉生,成了知交。廖漢臣結識紹達,則是因為他的女兒和日本女婿很好客,喜歡和台灣文人聊談,而會去他家做客。

1943年今日(5月7日),紹達病逝,享年72歲。他在大稻埕租賃的書房、鋼琴室,後來成為畫家楊三郎的畫室,以後又轉租給呂泉生做為厚生合唱團練習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