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台灣文化協會創立

1922年10月17日,台灣文化協會在霧峰林家祠堂舉行一周年大會,前排左起:洪元煌、黃呈聰、 蔣渭水、林獻堂、連溫卿,後排左起: 蔡培火(1)、王敏川(10)、陳逢源(13)、 賴和(14)、謝春木(15)。
1921年今日(10月17日)下午,「台灣文化協會」成立。

1910年代後期,民族自決的世界風潮吹到日本,台灣的留日留學生也受到影響,於1918年底成立「啟發會」,1920年初,林獻堂、蔡惠如與台灣留日學生在東京成立「新民會」,後發行機關刊物《台灣青年》(1923年改為《台灣民報》),影響了日後的「台灣文化協會」和非武裝抗日運動。

1920年,「台灣第一位飛行員」謝文達返台舉行鄉土訪問飛行,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今台大醫學院前身)學生吳海水倡議組織後援歡迎會,凝聚了台北醫專、師範學校等各校台籍學生。吳海水後來擬籌組文化團體,曾拜訪蔣渭水,促成了「台灣文化協會」的誕生。

謝文達鄉土訪問飛行一年後的1921年10月17日下午一時(另一說為三時半),由蔣渭水發起的「台灣文化協會」在大稻埕的靜修女學校(今靜修女中)舉行創立大會。

會中,吳海水致開會辭,蔣渭水報告創立經過,與會人員通過「以助長台灣文化之發達為目的」的章程草案後,公推林獻堂為總理,再由林獻堂指名楊吉臣為協理、蔣渭水為專務理事,創會成員1,032人,包括與學長蔣渭水關係密切的醫專及北師學生,因此醫專前任、現任校長高木友枝、堀內次雄及其他支持台灣人的日本人共30人到場祝賀。

文協本部設在蔣渭水開設於大稻埕得勝街(1922年台北市改町制後為太平町)的大安醫院。創立之後,在台灣各地廣設支部、讀報社、書局、夏季學校、劇團、巡迴電影隊,舉辦各種講習會、文化講演會、東京青年會的夏季巡迴講演等,並主導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第一次請願是在文協創立的1920年年初);後來又發行《台灣民報》、推廣羅馬拼音、倡導白話文的新文學,等等。

其中,以1923年到1927年間的文化演講,影響最大,常以嘲弄日本殖民政府的方式來傳遞民主訊息,廣受各階層民眾歡迎,但也因此常遭受在場監聽的警察施以中止或解散處分。文化講座一年最多300多場,聽眾11萬人以上,奠定了日後農運工運的群眾基礎。(莊永明舊家之所以命名「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即因為隔鄰二家為文協的「港町文化講座」

文協,可說是台灣近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最重要的啟蒙團體,後人稱之為「非武裝抗日運動的橋頭堡」。隨著台灣政、經、社會問題的擴大,以及國際左派思潮的擴散,文協在1927年因左、右路線之爭而分裂,左派奪權,蔣渭水等人退出,另組「台灣民眾黨」。進入1930年代後,日本軍國主義氣焰日熾,不論左翼、右翼,都被迫走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的舞台,終止了台灣人「自覺的年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