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大稻埕公學校新校舍落成

1921年大稻埕第一公學校頒發給五年級學生莊錫吉的全勤獎狀,他是莊永明的父親,念小學時的成績,據說不錯。
1913年今日(10月31日),大稻埕公學校舉行新校舍落成典禮。

大稻埕公學校是現今台北市太平國小的前身,是所知名的老校,最早是1897年創立的台北國語傳習所大稻埕分校,1898年改名大稻埕公學校,於1899年5月21日舉行正式的開校典禮。

1899年8月,颱風重創台灣,大稻埕公學校校舍半毀,便重新起建紅磚造的校舍,於同年11月落成啟用,規模為台灣第一。1905年,台北市區計畫公布,規劃了連結城內、大稻埕、艋舺三大市街的道路網,其中包括「北門外大道」,也就是從北門貫通大稻埕的南北向幹線道路(今延平北路),於1909年竣工。

大稻埕公學校正好在這條新路的路線上,貫穿而過,都市計畫公布之後,便有覓地新建之議,最終因預算關係,改為部分拆除,然後在原址增建的做法,於1911年3月動工,該年11月竣工,經費13萬5千餘元,全部都是向林本源各房、李春生、辜顯榮、黃東茂等數十位稻江富紳募款而來。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台灣文化協會創立

1922年10月17日,台灣文化協會在霧峰林家祠堂舉行一周年大會,前排左起:洪元煌、黃呈聰、 蔣渭水、林獻堂、連溫卿,後排左起: 蔡培火(1)、王敏川(10)、陳逢源(13)、 賴和(14)、謝春木(15)。
1921年今日(10月17日)下午,「台灣文化協會」成立。

1910年代後期,民族自決的世界風潮吹到日本,台灣的留日留學生也受到影響,於1918年底成立「啟發會」,1920年初,林獻堂、蔡惠如與台灣留日學生在東京成立「新民會」,後發行機關刊物《台灣青年》(1923年改為《台灣民報》),影響了日後的「台灣文化協會」和非武裝抗日運動。

1920年,「台灣第一位飛行員」謝文達返台舉行鄉土訪問飛行,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今台大醫學院前身)學生吳海水倡議組織後援歡迎會,凝聚了台北醫專、師範學校等各校台籍學生。吳海水後來擬籌組文化團體,曾拜訪蔣渭水,促成了「台灣文化協會」的誕生。

謝文達鄉土訪問飛行一年後的1921年10月17日下午一時(另一說為三時半),由蔣渭水發起的「台灣文化協會」在大稻埕的靜修女學校(今靜修女中)舉行創立大會。

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國產商品展 之二

1959年國產商品展覽會各式紀念物,包括:信封袋、入場券、商展小姐選舉票、紀念戳,以及威權年代的「民族救星」蔣中正總統紀念郵票與「恭祝總統七三華誕」紀念戳,這些都是「反共抗俄」年代的時代軌跡。
1950年代以來,「光輝十月」是中華民國的國家慶典月,為徹底展現反共必勝的決心,也藉此激勵民心,大陣仗的閱兵盛典、國慶大會,自然不在話下,亦曾舉辦展示國力的大型展覽,1959年的「國產商品展覽會」就是其中一次盛會,於1959年今日(10月3日)在台北揭幕。

國產商品展之舉辦緣由,前文已述,1959年這場定調為展現1949年國府退守台灣以來「十年生聚」的成果,號稱是光復以來規模最大的工商展。惟籌辦期間,「八七水災」重創中南部,據官方統計,損失高達35億元以上,約占當時國民所得的11%,不過,展覽仍按計畫耗費巨資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