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7日 星期日

日本時代的「台灣八景」票選

日本「鳥瞰圖大家」吉田初三郎於1935年應台灣博覽會之邀來台繪製「台灣鳥瞰圖」,同時接受台灣日日新報社委託繪製台灣八景與雙絕(即二別格),後來在台日社三樓禮堂展出原畫,印成的一套十張明信片,售價50錢,這是其中一張「壽山仙容」。
「台灣八景」一說,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最早的「八景」文獻紀錄是1694年修輯、1696年付刊由高拱乾所纂的《台灣府志》之「台灣府八景」,此後各縣、廳均有轄內八景之品評,多是由文人雅士品題。

1927年,台灣日日新報社主辦「台灣八景」投票徵選活動,於今日(8月27日)在該報公布評選結果,八景、十二勝、二別格出列。

這項票選活動類似該年稍早《大阪每日新聞》舉辦的「日本新八景」票選,評選包括民眾票選(占30%權重)、評審評選(占70%權重)二個階段。第一輪民眾票選採記名通信投票方式,每人每封信限投一個風景名勝地,每人可投票之次數則不限。若名勝附近又有景點者,如台灣神社(今台北圓山飯店舊址)附近有劍潭寺、明治橋、圓山公園等,則概括為「台灣神社」。

投票自6月10日至7月10日止,期間,各州、廳、郡下各官民團體極力動員,《台灣民報》則譏此活動是日本人把持交通運輸及觀光旅遊業後的錦上添花之舉。

結果總票數驚人,遠超過「日本新八景」的總票數,達3億6千萬張,共選出20處台灣八景候補地,前三名的鵝鑾鼻燈塔、壽山、八仙山,得票數都在三千萬以上,在第二輪審查委員的評選中,亦順利入選八景。不過,排名第12、15、19的觀音山、出礦坑、雞籠山(基隆山舊名)並未入選,而是由排名20幾名的北投草山、角板山、八卦山、大里簡代之,名列「十二勝」。

台灣八景的審查標準為:台灣景色與特色、規模、交通便利且未來有相關設施、兼顧古蹟與生態、各地之均衡分布。20餘位審查委員中,只有板橋林家的林熊光為台灣人,委員會下又有井手薰(日本時代重要的官署建築設計師)、石川欽一郎(西洋畫家,日本時代的西洋近代美術啟蒙者)、鄉原藤一郎(鄉原古桶,東洋畫家)、尾崎秀真(歷史學者)、見元了(天文地理學家)等七人組成的「小委員會」,負責各景點的詳細調查或實地勘察。

經過多次審查會議,8月25日,審查結果定案,27日,《台灣日日新報》公布名單,八景分別為基隆旭崗、淡水、八仙山、日月潭、阿里山、壽山、 鵝鸞鼻、太魯閣峽,十二勝為草山北投、新店碧潭、角板山、大溪、五指山、獅頭山、八卦山、霧社、虎頭埤、旗山、太平山、大里簡。

八景十二勝之外,另立二個「別格」:「神域」台灣神社、「靈峰」新高山(玉山),台灣神社主祀1895年率領日軍攻台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新高山是日本帝國第一高山,二者的政治意涵,不言而喻。

名單公布之後,8月27日,台灣日日新報社舉行抽獎活動,從投中第一輪票選出來的20個候補地和二別格者,抽出幸運名單,獎品為金手錶、高級衣料等五個大獎與紀念章。不久,報社又推出台灣八景風景明信片、台灣百景寫真帖,並舉行台灣八景宣傳歌徵件等宣傳活動。

在台灣八景風潮下,民間糕餅業者甚至推出餅面有八景風景圖案的「台灣八景煎餅」,八景也陸續出現主題明信片套組,比如花蓮在地寫真館推出太魯閣明信片組,八仙山營林所推出的明信組還包含一張八仙山鳥瞰圖,等等。

台灣八景票選具有殖民教化及邁入觀光時代的雙重意涵,日本旅行案內台灣支部曾主辦八景或其中三景不等的觀光探勝團,由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台日社協辦。而隨著時代的遞變,後來在1953、1996、2005年各有新版的台灣八景。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