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濁水溪鐵橋落成

1908年台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印行的《台灣寫真帖》書中的濁水溪鐵橋。
1907年今日(6月19日),縱貫鐵路濁水溪鐵橋舉行落成典禮。

縱貫鐵路於1899年起由南北兩端同時施工,其中工程最為艱難的是三叉河(三義舊名)伯公坑至葫蘆墩(豐原舊名)段。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因傳聞俄國波羅的艦隊將行經台灣海峽,為便於南北運輸,軍方緊急在此路段建造輕便鐵道,即所謂「軍用速成線」,濁水溪與大甲溪、大安溪,則先鋪設輕便鐵橋。此段於1905年6月完工,號稱「南北全通」,但銜接南北線時須改換鐵路機車。

當時濁水溪兩岸設有二八水(二水舊名)、濁水(亦稱南濁水)火車站,1906年初又新設北濁水車站。

台灣第一大河的濁水溪是泥沙滾滾的沙河,水濁而流急,逢雨季或颱風侵襲,洪水沖毀輕便鐵橋,南北交通便告斷絕,須等水退後以渡船或架設鐵線橋來支應運輸需求。


濁水溪下游沖積扇廣大,主流時常因洪水改道,濁水溪鐵橋選在出山口附近河道狹窄處興建,其「北則濁水北岸之山,南則斗六觸口山,近接相對。東則與濁水本流相合之數溪,自成深谷,谷遠入於蕃山;西則濁水流域之茫茫平野。」

1905年11月(另一說為10月),濁水溪鐵橋動工興建,全長2917呎(889公尺),是當時台灣最長、日本第二長的橋梁,總經費85萬餘元。鐵橋有13個橋墩、14個赭黑色鋼桁,鋼材購自美國,由大阪汽車製造合資會社製造,是日本第一座本國製造的鋼桁橋。

原本濁水溪鐵橋是預計在1906年竣工,結果延至1907年6月初趕在雨季來臨前完工,於6月19日上午試運轉之後,在二八水車站舉行落成典禮,翌日,正式開始通車營運;原先的北濁水、濁水二個車站亦於19日廢除,改為二八水和林內車站。

「滾滾濁流分幾條。壯觀宛似浙江潮。萬人起立車中望。此是南荒第一橋。」這是1908年縱貫鐵路全線通車時《台灣日日新報》上刊載的漢詩(未著錄作者),這座橫跨濁水溪、控台灣西岸南北交通要衝的的桁架橋,在戰後1950年,曾加鋪公路路面;1958年,又耗資四千萬元進行改建,增建橋墩、加高橋墩路基、置換鋼梁,全長1019公尺,於1962年4月通車。1980年代再度改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