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台灣民主國」誕生

右圖:台灣民主國的國號雖以「民主」為訴求, 但「藍地黃虎」圖案的國旗 ,仍流露出濃厚的傳統帝王思想。左圖:專賣局「虎骨酒」商標運用了民主國國旗中的老虎圖案。
1895年今日(5月25日;光緒 21 年五月初二),「台灣民主國」誕生。

1894年,日本啟釁的「甲午戰爭」爆發,清朝戰敗,1895年4月17日,兩國簽訂「馬關條約」,台灣在此條約被割讓與日本,消息傳至台灣,民眾莫不義憤填膺,自己血汗開拓的田園,竟被充當戰爭祭品,保家護土之責,使大家議組抗倭政府,紳民推舉台灣巡撫唐景崧為「台灣民主國」大總統,建號「永清」。

5月25日,眾以銀鐫「國璽」──「民主國之寶印」一方,置於四角香輿中,由16名秀才肩送,藍地黃虎「國旗」為前導,浩浩蕩蕩以鼓樂恭送到撫署,唐景崧身著朝服,兩跪六叩首,北面受任,復向闕九叩首,大哭成禮。亞洲第一個「民主國」於焉誕生,砲台升虎旗,放禮砲21響,各國駐台洋商兵艦,亦鳴砲慶賀。

割台之後,首先力主自立抗戰的是丘逢甲,而倡議民主政體的是副將陳秀同,陳秀同早年留法習海軍,曾任巴黎中國使館參贊,對於法國民主政體頗為心儀,「台灣民主國」這個「國體」就是他擬出來的。

「考公法讓地為紳士不允,其約遂廢,海邦有案有援。」那時,大家仍懸一線希望,期盼各國會以國際公法,從公論斷,然而並未獲得西方各國支持。

5月29日,日軍登陸鹽寮,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準備由北而南武力接收台灣。當時北台灣主要港口是滬尾(淡水),但因日軍無法掌握台灣民主國在淡水部署多少兵力,便在鹽寮登陸。6月1日起 三天內,日軍翻山越嶺取道雙溪,一路攻陷瑞芳、基隆。

唐景崧坐鎮台北指揮,戰況消息來報,連連失利,終於在 6月6日微行奔向滬尾,登德國輪船內渡,僅做了13日的台灣民主國大總統,台灣民主國宣告瓦解。翌日,日軍即進占台北城。
從當時台北流行的念謠可窺民心之一二:

去年五月十三迎城隍,今年五月十三搶軍裝。
可惡撫台一時走去死,害唔百姓反亂竪白旗。
 (1895年的農曆五月十三是西曆6月5日)

乙末抗日領導中心「台灣民主國」,在大總統唐景崧、義勇大將軍丘逢甲等「主角人物」相繼逃亡,「國中無主」,北部很快就淪陷,「軍儲、電線、鐵路、機器及茶、糖、鹽、磺、樟腦、茄、沈香與金、煤礦大利皆在台北,遂舉為倭所有。」

駐守台南的台灣民主國大將軍劉永福為籌募軍費,發行郵票、紙幣、公債,應允將來數倍還本,無奈多數富戶攜了家財潛回唐山避禍,而一般民眾對「政府」發行的通貨和國債也沒有信心,「國庫」空虛,在餉械兩缺下,軍心渙散,風聲鶴唳,民心不穩。

10月19日,劉永福於日軍兵臨台南城前夕,在安平乘外國商船潛返廈門;10月21日,日軍進占台南,台灣民主國滅亡,台灣總督府宣布「全台平定」。日人雖然「形式上完成了全島的佔領」,但此後數年,各地均有漢人武裝抗日事件爆發,直到1902年,才被日人鎮壓下來。

曾經檄告天下「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卻瞬即倉皇落幕的台灣民主國,其「建國」的5月25日,在台灣光復後,一度曾被國府視為「台灣民主發軔紀念日」,舉行紀念活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