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

山口秀高與高木友枝紀念像

總督府醫學校第一、第二任校長紀念石像,左:山口秀高,右:高木友枝。
1921年今日(2月12日),台灣總督府醫學校(今台大醫學院前身)第一、第二任校長的紀念像揭幕。

台灣第一所醫學校──總督府醫學校創立於1899年,由台北病院院長山口秀高出任校長並兼任教授,山口秀高當時的企圖心是未來的醫學校「比得上日本國內高等醫學部的水準,最終的目的,是希望能升格為專門的大學。」

山口秀高(1866~1916),東京帝國大學畢業,曾在大學擔任眼科助手。1890年底被派往沖繩就任沖繩縣病院第六任院長,斯職是日本衛生開拓者長與專齋所推薦的。

山口的理想是在沖繩創設醫學校,他先以發行醫學雜誌的方式,加強醫學教育,「其追求理想之心與雄心壯志等特質,於此展露無遺。」然而山口的計畫,並未被沖繩當局採納,甚至認為他僅是一位幻想家,在理念不符下,二年半後,離職求去,創校之事,壯志未酬,這個夢想的繫念,最後是在台灣實現。

1893年6月,山口秀高前往大阪,擔任日本生命保險公司醫務長。在一次的機緣下,他訪問內務省衛生局長後藤新平,種下了他來台服務的機緣。1896年11月,山口秀高蒞台,次月,就職台北病院院長,他評估病院未來發展,認為在台推動醫學教育勢在必行,但是阻力頗大。

山口秀高並不灰心,他認為對台灣人傳授醫學及普通學科,以期培養台籍醫師,俾補助日籍醫師,刻不容緩,而且赴台之前,與台灣總督府衛生顧問後藤新平亦有默契,乃積極擬訂計畫,決定先在台北病院內創立醫學講習所。於1897年元月開始公布招生,4月設立。

之後,山口秀高繼續努力爭取設立醫學校,1899年4月,台灣第一所醫學校終告創立,創校前二個月,他亦催生了台灣第一本醫學研究雜誌《台灣醫事》。

山口秀高一向自負,行事風格獨特,招惹異議,得罪當朝,以致1901年12月底返鄉期間,被以一通電報告知免職。1902年3月,由高木友枝接任校長;5月,醫學校舉行第一屆畢業典禮,山口秀高之前曾向兒玉源太郎總督說明由他親自頒發畢業證書,可惜願望落空。

高木友枝(1858~1943),是山口秀高東京帝國大學的學長,曾任福井、鹿兒島縣立醫院院長,是日本著名細菌學學者,他之所以來台,是接受後藤新平邀請,主持台灣防疫大計。

就任醫學校第二任校長時,高木友枝還身兼台北醫院院長、總督府衛生課長、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副部長等醫療衛生要職,有「衛生總督」之稱。

高木友枝擔任醫學校校長至1915年,他積極提昇醫學校的軟硬體建設,強調醫師的人格養成教育,自己也擔任生理衛生課程,兼講倫理修身,重視「活的學問」,常向醫學校畢業生訓勉:「要做醫生之前,必須做成了人,沒有完成的人格,不能負醫生的責務。」而且,對於醫學校學生使用台灣話,也不加干涉。凡此種種,他最知名的學生——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尊稱他為「台灣醫學衛生之父」。

在醫療行政方面,高木友枝推動鼠疫等台灣傳染病的防疫與研究調查工作;在研究方面,規劃設立總督府研究所,同時擔任第一任所長,奠定台灣現代醫療研究的基礎;轉任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社長,拓展台灣的電力建設。

第四屆醫學校校友會通過為山口秀高塑造紀念雕像時,因他「手下」並無畢業生,所以募款有困難,為此和高木友枝的塑像併案處理。二人的大理石雕像是出自日本名雕塑家北村四海之手,安置於醫專(醫學校於1919年改制為醫學專門學校)大講堂兩邊入口處,於1921年2月12日舉行揭幕典禮。高木友枝親自參加儀式,他本人原本反對「生前造像」,因此致謝辭時說:「本人還在世,就有了石像,以後處事必得更加謹慎小心,以示對石像負責。」

戰後,山口秀高和高木友枝的石像長期收置倉庫,部分遭損;近年修復後放置於台大醫學院醫學人文博物館。

◎本文整理自《台灣醫療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