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5日 星期三

以色彩敷設人生──楊三郎

左:青春年少即闖入畫壇的楊三郎。右:1933年於巴黎深造時入選沙龍展的作品「塞納河」。
「兄:我今日搭船去到目的地,要做一個很出名的畫家,故鄉的一切……。
16歲的楊三郎,在說不動父親下,決定離家出走,追求藝術生活,他匆匆在基隆碼頭投了這封簡短的信函;對此叛逆行動,楊三郎一生從沒有反悔過,況且他的家人當初就諒解他不辭而別的苦衷,馬上拍了電報到他所搭乘的商船「稻葉丸」上:「看到你的信,請放心。到日本後,必須通知你的住所!」

從小生活在「老台北」──萬華、大稻埕地區的楊三郎,於1907年今日(10月5日)出生,取名佐三郎(楊三郎係於光復後改名)。父親楊仲佐是當代碩儒,最初對於這個屘子立志要做油畫家,認為是不可思議的事,但還是從其所願。

楊三郎先後求學於日本京都美術工藝學校、關西美術院,作品入選過關西美展、春陽展。1926年返台於新公園總督府博館(今二二八和平公園、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個展,1928年以「靜物」入選第二屆台展;1929年參與北部「七星畫壇」與南部「赤陽會」合併組成的「赤島社」畫會團體。

1931年,他因參加第五屆「台展」意外落選,決定更上一層,於是在父親、妻子的諒解下,大兒子才出生19天時,於1932年遠赴法國深造,翌年,即以「塞納河」入選法國沙龍展。

留法兩年,楊三郎從巴黎帶回來二百多幅油畫,同時也將「拉丁色彩」移植到台灣的畫壇。此時他成了日本最有力在野美術團體「春陽會」會友,連獲「台展」第7、8屆特選,不僅是畫壇「新秀」,也是推動日據時期美術運動的中堅人物,比如:1934年成立的台陽美協,他是創始會員之一;1935年,與呂鐵洲、郭雪湖等人組成「六硯會」,以講習、展覽、座談等方式,推動台灣美術的發展。

光復後,在楊三郎「進言」下,當局「全權」委託他籌辦「台灣美術展覽會」,使官辦的美術大展不因日本人撤走而中斷,對重振台灣戰後美術運動,貢獻不小。

楊三郎的畫,用色始終是他所要探討和突破的課題,他以「色彩」來讚美自然,歌詠人生。從他的話,我們可以知道其在藝術生活中「義無反顧」的原因:

「我要摒棄概念上、習慣上的藝術觀點,大膽以下面的話,來表達一個畫家的心志。我要以果敢而決斷的態度,不斷追求獨一無二的美,並證實我在藝術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掙扎。目前在畫壇上出現諂媚式藝術,恐易損傷藝術的本色。我願以嚴謹和理智的態度,用滿腔熱血和全身氣力,從事工作,提供足為後人認定的作品。我最關注的是自己是畫,所以我為它奉獻自己的一切。」


◎本文取自《台灣紀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