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大稻埕的「淡水戲館」

左:淡水戲館外觀,右:1920年「台灣新舞台」上演三國劇的報紙插畫。
1909年今日(9月23日),大稻埕的「淡水戲館」開幕。

淡水戲館興建的緣由是當時台北並沒有專門供傳統戲劇演出的劇院,上海、福州等地戲班多租借榮座、台北座等日人劇院。1906年,即有台灣人士提議「如許台北。無一戲館。實所遺憾。務須新建一大戲館。」預定在日新街派出所前空地興建,後續未果。

1908年,高石忠慥、土橋仙三郎、金子圭介、荒井泰治等日人擬議合資在北門外興建「支那劇場」(指專門上演中國傳統戲曲的劇場),即日後的「淡水戲館」,亦稱「淡水戲園」。

淡水戲館座落於大稻埕的下奎府聚街(1922年台北改町制後屬建成町),高砂製冰會社(後為大日本製冰台北工場)北側,1909年2月15日動工,預定工程費3萬元、裝修費1萬5千元。該年8月9日舉行上梁儀式;9月落成,9月23日(原定9月20日開演,後因故延期)中午開幕,舉行落成典禮,當日招待數百名官紳商學各界人士,戲班聘自京滬等地。

二層樓中國式建築的淡水戲館總建坪348坪,正面外觀為三層樓閣,最上層樓閣的山牆飾有兩條龍,整體壯麗堂皇。內部方面,舞台與榮座的舞台一樣,觀眾席分樓上樓下,樓下座位是籐椅,最多可容納一千名左右觀眾。票價方面,頭等1元,二等50錢,三等20錢;開幕不到一個月,就有偽造入場券的事情發生。

淡水戲館是台北第一個專演中國戲曲的劇院(是否為台灣第一,尚待查證),以京、滬等地劇團為主,因建物規模不小,偶爾也做為公眾集會之用,比如1909年林本源博愛醫院開院典禮、1911年帝國在鄉軍人會台北支部創立大會,都在此盛大舉行。

1916年4、5月間,日人盛大舉辦「台灣勸業共進會」,是日本時代至當時為止最大的展覽會,位於第二會場苗圃(今台北植物園)的演藝館,邀請了上海天仙班演出,喜歡傳統戲劇的辜顯榮欲請戲班也到淡水戲館演出,戲館管理人不同意,但說若買下即可,辜顯榮遂買下淡水戲館,後更名「台灣新舞台」。

除了中國戲班,中國的特技團、台灣本地戲班以及電影放映會,也不時在台灣新舞台映演。在疫病流行的非常時期,亦派上用場,如1919、1920年,台灣發生空前的霍亂大流行,死亡相當慘重,以台北廳轄區最為嚴重,台灣新舞台當時被徵用為消毒班本部。

因建物外觀奇特,1925年,台灣第一代西洋畫家陳植棋曾將台灣新舞台入畫;日籍西畫家新見棋一郎亦曾兩度將此戲館入畫,分別入選1934、1935年的第8、第9回台展。

戰爭時期,台灣新舞台毀於美軍轟炸,建物不存,其大約位置,為現今太原路介於長安西路與華陰街之間的東側,大約為長安西路172巷、172巷3弄、5弄之間的街廓。

1997年,辜家企業中信銀行於東區信義計畫區再建「新舞台」表演廳,2014年熄燈;2015年起開辦「新舞台藝術節」至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