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日本時代台北的明治橋

第一代(左)、第二代(右)明治橋,兩橋之興建,相隔30年;基隆河對岸的台灣神社,規模宏大。
1932年的今天(10月26日)上午11時,台北圓山的第二代明治橋舉行盛大的通車典禮。

在1901年第一代明治橋興建之前,從大龍峒往劍潭、士林、北投,需渡船過基隆河,即「劍潭渡」,亦稱「劍潭港」。因渡船者多,不時有爭渡糾紛,1898年間,日人即有架設浮橋之議,1899年5月完工,稱「劍潭橋」,因為是竹木搭建的浮橋,遇風災暴雨,橋體輒流失。後因台灣神社(今圓山飯店舊址)之興建,遂建新橋,為台灣神社的附屬工程(1925年移交台北州管轄)。

1901年10月下旬,新橋完工,命名「明治橋」,為木造橋面的鐵製桁架橋,橋中央為車道,兩旁為步道,欄杆為鏤空的桐葉連續圖案,頗具優雅的美感。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日本時代的台北公園音樂堂

日本時代台北新公園露天音樂台改建過二次,左起(紅圈標示)分別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造型。左圖水池青銅鯉魚造型的噴嘴,係於1913年所建。
1908年的今天(10月20日),台北公園的音樂堂(音樂台)舉行開堂典禮。

台北公園即現今的二二八和平公園,因為是圓山公園之後才有的, 所以俗稱「新公園」,以別於圓山的舊公園。

新公園所在地原本為水田池沼,其創設年代,從日本時代的歷年文獻,即說詞不一,大約是在1900年代前後規劃,再逐年進行整地、植栽、建造花園、假山、水池、雕像、運動場、兒童遊樂場等各項設施,營建時間很長,因為園內的施設,一再調整變更,所以一直到1936年9月5日始宣布全部竣工;將近四十年,台北市的「城內」,正式有了「中央公園」。

在新公園建造音樂台的構想,大約在1907年。1908年西部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全台都有相關設施,音樂台為其中之一,於該年9月25日起建,經費近五千元,其中包括伊藤博文1896年來台時捐贈的「公園費」一千元,因此,音樂台也被視為伊藤博文的「紀念物」。

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莊協發五周年紀念活動,歡迎參加


市定古蹟大稻埕千秋街店屋「活化」以來,已經五年了,這座「有竹管的紅磚屋」座落港町街角,對保存街史、保護街景,自有意義。

10月17日(星期六)的五周年日,下午二時起,我們將在「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舉辦一場小型但溫馨的紀念會與音樂會,音樂會將有「神秘嘉賓」出席與唱,歡迎舊雨新知參加這場「亭仔腳」的盛會。
 

◎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 地址
台北市貴德街53號/西寧北路86巷16號(同一地點,兩個門牌)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大稻埕的「台灣第一劇場」

1940年台灣第一劇場的賀年明信片,時值戰爭年代,賀卡開頭的「長期建設」、「興亞」與「皇紀二千六百年」的日本紀年(紅框線標示),都是皇民化運動、戰爭動員的軌跡。可容納近二千人的第一劇場,在戰爭期間時常被動員當作國防宣傳活動的場地。
台北市延平北路二段、保安街的正對面,昔日有一家「台灣第一劇場」,這家座落於太平町五丁目、樓高四層的豪華劇院,於1935年今日(10月5日)舉行盛大的開館典禮。

台灣第一劇場的興建,係因應該年舉辦之迄2010年花博為止台灣最大的博覽會──「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原本預定在6月17日的「始政紀念日」開館,但工程延宕,最後終於趕在博覽會開幕(10月10日,11月28日閉幕)之前開館。

第一劇場投資者為大稻埕大茶商陳天來,早在1924年即投資永樂座劇院,第一劇場的社長為其子陳清波。

2015年10月3日 星期六

拆遷總督府舊廳舍



台灣第一代西洋美術家楊三郎(楊佐三郎)畫筆下已遷至植物園的總督府舊廳舍。

1932年的今天(10月3日),「總督府舊廳舍移築祭」舉行,正式宣告拆遷這處已有四十餘年歷史的官署建物群。

1895年,日本據台之後以清代布政使司衙門、行轅(行台)為台灣總督府,窩在「清國遺風」的官署,自然不是大和民族以新興帝國的姿態統治台灣所願,所以營造新的最高統治中心,規劃甚久。1919年,總督府新廳舍(今總統府)全部竣工,這裡成了「總督府舊廳舍」。

此後十餘年間,總督府舊廳舍使用用途廣泛,比如1919年年末,部分建物改建為台北市公設質鋪(當鋪),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商業學校、農林專門學校(今台大管理學院、台北大學前身)創校初期的校舍,也設在這裡,二校分別在1922、1926年遷出;1924年,台北盲啞學校(今台北啟聰學校前身)校舍因風災受損,亦曾遷校到這裡為期四年,當時國勢調查部也設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