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98年前的「台灣館」

1912年「明治紀念拓殖博覽會」台灣館附設之台灣喫茶店紀念明信片
關於日據時期的「台灣館」

台灣館的設置,最早出現在1903年大阪舉行的「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當時為了參加這個以「電器時代」為訴求的國際性大展(美、義等18國參展),台灣總督府在展覽前二年即著手準備,1901年在台北農事試驗場舉辦的第一回「台北縣物產品評會」,就是前置的產業調查作業;負責設置「台灣館」的「台灣慣習研究會」並委託東京美術學校的安本龜八製作與真人等高的漢人蠟像,好讓普遍對台灣人陌生的日本人「認識台灣」。

 

台灣館除展示台灣風土民情、產業、建設之外,並附設喫茶店和賣店(特產販售店),建物以塑造「台灣風情」為訴求,台灣傳統的閩南式家屋、廟宇與中國式宮殿、樓閣等形式,混雜運用。

這些做法,大致為日後台灣參加日本國內、日本殖民地博覽會以及歐美的萬國(世界)博覽會的模式。

關於「拓殖博覽會」

拓殖博覽會是帝國主義國家誇耀「戰利品」的產物,日本在19世紀末藉著對外侵略成為亞洲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台灣為其掠奪的第一個海外殖民地,1900年代,朝鮮(韓國)、關東州(中國遼東半島)、樺太(庫頁島南部),相繼成為日本殖民地和租借地。

1912年,東京首度舉辦「明治紀念拓殖博覽會」,做為「明治年間國運展示」的紀念,而也就是在當年,明治天皇去世,日本進入大正時代。

拓殖博覽會展示各殖民地的治理成果,其中,興建「生蕃小屋」,以真人「展示生蕃」,是典型的帝國主義霸權心態,台灣各族原住民因此常被動員遠渡重洋到異國搬演各種情境劇。

關於「平和紀念東京博覽會」

1922年「平和紀念東京博覽會」是日本在第一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舉辦的最大規模博覽會,日本在一戰期間「趁機」對德宣戰,攫取了德國在中國青島與南太平洋群島的勢力,以「戰勝國」的姿態,擠身西方列強之列,這個展覽即以展現日本為一流的文明國家為宗旨。

台灣總督府依照慣例,設置「台灣館」參展,會前為協助東洋協會招商參展,還特別舉辦台灣宣傳海報徵件活動,共徵集了268件作品,評選出前三名和佳作之後,在總督府二樓走廊舉行「海報展覽會」,做為宣傳。
東京上野公園不忍池畔的台灣館遠景,金碧輝煌的館舍群,在會場上眾多現代化外觀的白色展館中,相當突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