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8日 星期五

建昌千秋 協發永明

2005年,貴德街、西寧北路86巷路口的「莊協發」 甘(正字為:上竹下敢)仔店,被列為台北市定古蹟「大稻埕千秋街店屋」,而今修復告一段落,以「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為名,舉辦小型展覽、講座、讀書會,與民眾「結緣」。

為什麼是「大稻埕千秋街店屋」?為什麼取名「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

話說從頭……

貴德街,是展讀台北繁華歲月的第一章。在清代,這裡是劉銘傳新政時期建設的千秋街、建昌街商業區,茶商、洋行、公使館林立,是台灣最早國際化的商圈。

在日據時代,因為鄰近大稻埕港埠,改稱「港町」,1920、30年代,台灣人政治、文化運動風起雲湧,台灣文化協會在這裡設立「港町文化講座」,啟迪民智,寫下「自覺的年代」歷史新頁。

光復後,台北市街路依據中國地理位置命名,港町依青海地名改稱貴德、西寧至今。

這是「大稻埕千秋街店屋」的取名由來。


莊協發商店在1929年開始營業,當時屬於港町二丁目,莊家子弟在此生長,而後開枝散葉。港町文化講座,就在莊協發商店南向隔鄰第二家。於是,為古蹟活化活動取名「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希望能夠追隨先輩先覺的腳步,展開「保留舊歷史,創造新文化」的工作。

〈有竹管的紅磚屋〉按此連結  http://www.cca.gov.tw/aboutcca/INK/4/207-208.pdf 

在這樣的期許下,古蹟活化儀式,特別選在「文協日」,也就是10月17日舉行。到年底的各項活動,均屬於台北市文化局99年度台北市私有古蹟歷史建築暨聚落管理維護及再利用計畫補助案,主辦單位為財團法人蔣渭水文化基金會,由莊永明擔任總策畫。

首展是「台灣第一:一個大稻埕囝仔的文史生涯」。

以「台灣第一」為首展主題,一方面,是為了突顯「莊協發商店」子弟──「台灣第一個寫出『台灣第一』」(柏楊語)的莊永明,在大稻埕港町成長的歷程,另方面,則是暗喻大稻埕及貴德街在清代曾經展現的「台灣第一」繁盛風華。

本古蹟的開放採預約制,10人以上可預約參觀,有興趣者,請在本部落格留言。

講座、讀書會訊息,亦不定期在這裡公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