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9年3月25日 星期一

川端橋通車

1937年川端橋通車,右圖為典禮盛況,橋畔河堤擠滿民眾,人山人海。川端橋高23公尺,左圖為1938年8月颱風時新店溪暴漲7公尺高,川端橋下洪水奔流的情景。

1937年今日(3月25日),台北市聯絡中和庄的「川端橋」舉行竣工典禮。

川端橋在興建之時,原稱「古亭橋」,後來命名「川端橋」,係得名於所在之行政區「川端町」,而川端町是1922年台北市實施町名改正之時,由舊行政區「古亭村」劃分為古亭町、川端町而來。古亭村位於台北城西南,在清代為古亭庄,這裡開發甚早,據傳在明鄭時期即有泉州人來此拓墾。在沒有橋樑的古早時代,與新店溪對岸的中和庄之間的往來,必須到渡船頭等「撐渡伯仔」擺渡。

川端,顧名思義,即河邊之意。這裡濱臨新店溪,「夏可納涼,秋得觀月,四時佳景不同。」為台北近郊名勝,日據初期,河岸即開設了數家料理屋。通往「渡船頭」的要道,也就是今天的廈門街25巷,進和平西路北側有河溝,曾經有座「螢橋」,這裡是古亭庄到河岸的低地,每逢大雨溪水暴漲,交通斷絕,台北廳於是在1916年架設一座長16公尺、寬4.5公尺的水泥橋「螢橋」,1917年竣工通車。


螢橋最初也稱「古亭橋」,名為「螢橋」,乃因此處一片綠野田疇,仍可見到「火金姑」螢光飛舞的美景,台北城內市聲鼎沸的商街,則早已無螢蹤。1921年台北鐵道通車後,這裡有個停靠站,為「螢橋驛」。1940年,螢橋進行拓建工程,中央劃設6公尺寬車道,兩側有2公尺寬的人行道。

1933年,當局決議興建台北市川端町、中和庄網尾寮之間的橋樑,橋址位在渡船頭下游附近,於1935年6月1日動工,1937年3月中旬竣工,全長300公尺、寬5.2公尺,共有13座橋墩,總經費25萬餘元,其中一萬元為中和庄庄民所捐。

1937年3月25日上午十點半,盛大的通車典禮在川端橋北畔舉行,官民四百餘人與會,橋的兩岸擠滿了近2萬名民眾。如同日本時代許多橋梁通車典禮後,由同一家族的「三代夫婦」代表民眾率先過橋,象徵長長久久的吉兆,川端橋事關中和庄到台北市的交通要道,「三代夫婦」為中和庄協議會會員范阿清及其子、孫三代夫婦,典禮過後,也是在中和庄舉行產業展、學童遊藝會、演戲、放煙火等慶祝活動。

光復後,川端橋改名「中正橋」,隨著大台北地區的發展,曾數度改建,「閒來橋上縱吟眸,極目川原夕景幽。……忘機沙鳥磯頭立,隨意炊烟竹外浮。」的「川端橋晚眺」景致,早已被都市叢林取代。因為耐震與防洪不符合標準,亦曾擬拆除,2015年登錄為「歷史建築」,以新舊橋共存的方式,於橋旁再建一座新橋,這座80年老橋,遂逃過了明治橋台北橋被拆除的命運。

◎本文取自《台北老街》、日本時代報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